在汉代管理俗乐舞的机构“乐府”中,《巴渝舞》是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列举的这些鼓员中,“巴渝鼓员”是人数最多的,可见在乐府中,《巴渝舞》占有重要的地位。《巴渝舞》是“角抵百戏”中歌舞类的代表性节目,是作为宣扬汉王朝强大的国力和武功的重头节目而居于整个表演中的首位。说明到汉代末期,在天子的葬礼中还存在《巴渝舞》的活动。......
2023-11-04
从史书的记载中,我们知道汉高祖刘邦对“巴渝舞”的喜爱,是因为为他作战的这支巴蜀地区板楯巴人的军队作战勇猛,“锐气善舞,高祖乐其猛锐,数观其舞,后令乐府习之”。(见《风俗通义校注·佚文·四夷》)并且说这就是“武王伐纣之歌”。那么展现板楯巴人刚悍的性格,展现这支军队英勇无畏的精神,展现他们欺凌敌人的豪气的这个舞蹈,其舞蹈动作、音乐形态、歌词内容,必然具有发扬蹈厉,同仇敌忾的勇锐气氛,具有军武舞蹈的特点。我们知道,以后经过乐人“习学”进入汉代宫廷的《巴渝舞》,直到魏初仍保留着原有的风貌。那么这个《巴渝舞》有着什么样的形态呢?
《巴渝舞》是四段体的乐舞
史书记载魏初王粲改写《巴渝舞》歌词以前,《巴渝舞》的歌词,就有《矛俞本歌曲》《安弩本歌曲》《安台本歌曲》《行辞本歌曲》四篇。说明在汉代进入宫廷的《巴渝舞》是四段体的结构。而在王粲询问了巴渝民族首领,精心考校后改写了歌词,在《宋书·乐二》中记载的歌词为:
“《矛俞新福歌》
汉初建国家,匡九州。荆蛮震服,五刃三革休。安不忘备武乐修。宴我宾师,敬我御天,永乐无忧。子孙受百福,常与松乔遊。蒸庶德,莫不咸欢柔。
《弩俞新福歌》
材官选士,剑弩错陈。应桴蹈节,俯抑若神。绥我武烈,笃我淳仁。自东自西,莫不来宾。
《安台新福歌》
我功既定,庶士咸绥。乐陈我广庭,式宴宾与师。昭文德,宣武威。平九有,抚民黎。荷天宠,延寿户。千载莫我违。
《行辞新福歌》
神武用师士素历。仁恩广覆,猛节横逝。自古立功,莫我宏大。桓桓征四国,爰及海裔。汉国保长庆,垂祚延万世。”
我们可以看出,《巴渝舞》仍为四段体的结构。
《乐府诗集》又载入了晋代傅玄改写的《晋宣武舞歌四首》,歌词为:
“惟圣皇篇 矛俞第一
惟圣皇,德巍巍,光四海。礼乐犹形影,文武为表里。乃作《巴俞》,肆舞士。剑弩齐列,戈矛为之始。进退疾鹰鹞,龙战而豹起。如乱不可乱,动作顺其理,离合有统纪。(www.chuimin.cn)
短兵篇 剑俞第二
剑为短兵,其势险危。疾踰飞电,回旋应规。武节齐声,或合或离。电发星鹜,若景若差。兵法攸象,军容是仪。
军镇篇 弩俞第三
弩为远兵,军之镇,其发有机。体难动,往必速,重而不迟。锐精分镈,射远中微。弩俞之乐,一何奇,变多姿。退若激,进若飞,五声协,八音谐。宣武象,赞天威。
穷武篇 安台行乱第四
穷武者丧,何但败北。柔弱亡战,国家变废。秦始、徐偃,既已作戒前世。先王鉴其机,修文整武艺,文武足相济。然后得光大。
乱曰:高则亢,满则盈,亢必危,盈必倾。去危倾,守以平,冲则久,浊能清,混文武,顺天经 。”
魏、晋的这两种歌词都是四段,我们在前面引用了《古今乐录》的一段话:“自周以来,唯改其辞,示不相袭,未有变其舞者。”说明《巴渝舞》在进入汉代宫廷的时候,就是四段体的歌舞结构。
《巴渝舞》是执兵器而舞,边歌边唱的群体乐舞
在《巴渝舞》的歌词中都有“矛俞”“弩俞”和“剑俞”的标题,而在《通典·乐七》中载:“《宣烈舞》有牟弩,有干戚。牟弩,汉《巴渝舞》也;干戚,周武舞也。”是说由《巴渝舞》改其名的《宣烈舞》,在舞蹈中要执牟弩和干戚而舞,执弓弩而舞,是《巴渝舞》的形式,执干戚——戈和楯而舞,是周代武舞的形式。《隋书》中也说:“其《矛俞》《弩俞》等,……巴渝之兵,执仗而舞也。”“仗”是剑戟兵器的总称,所谓“执仗而舞”即手执兵器而舞,可见《巴渝舞》是拿着长矛、弓弩、利剑等巴蜀板楯蛮军队作战善用的兵器而歌舞的。
这部距今近2200年的乐舞,史籍上没有给我们留下具体形态的描绘,但是记载了魏、晋的两部《巴渝舞》歌词,我们只能从这两部歌词的字里行间,推论和揣摩这部著名乐舞的面貌。
魏初王粲改写的歌辞,第一段《矛俞新福歌》,作为乐舞的开始段,以歌颂汉王建立国家,“安不忘备武乐修”,唱出了乐舞的主题,这可能是手执长矛,节奏舒缓以颂歌为主的乐舞段;第二段《弩俞新福歌》,从 “剑弩错陈”和“应桴蹈节,俯抑若神”的歌词中,我们感到这是一段执着剑和弓弩,歌舞与节奏有力的鼓点紧密结合,做着大幅度的俯仰动作,表现出武烈气概的舞段;第三段《安台新福歌》,是一段欢庆胜利的表演,“昭文德,宣武威”,节奏欢快,掀起全乐舞的高潮;第四段《行辞新福歌》则是以渐缓的节奏,祈祝式的曲调和动作,祝愿“汉国保长庆,垂祚延万世”而结束。
到晋代傅玄又改写了《巴渝舞》的歌词,则更加形象地表现出乐舞的表演状况。第一段《惟圣皇篇 矛俞第一》,是开始的一段乐舞,在歌颂最高统治者的颂歌中,以执戈、矛的表演者在前面,带领着执剑、弩的表演者,排成整齐的行列,做着统一的动作,乐舞中有如鹰鹞般急速的整体队形进退变化;第二段《短兵篇 剑俞第二》,表演者手执短剑,以实战中短兵相接的兵法和阵容,做着如星电迸发的跳跃、回旋动作,表现英武的气概;第三段《军镇篇 弩俞第三》,表演者手执弓弩,在乐舞中可能有较多造型姿态的变化和快速进退的队形,表现军武的豪气和威风,是全乐舞的高潮;第四段《穷武篇 安台行乱第四》,以总结式的歌唱,既要修文,也要整武,颂扬先王文武相济的光辉业绩,可能是整体歌颂式的乐舞;这次改写歌词,在最后加了一段“乱”,所谓“乱”是乐舞中以舞蹈为主的段落,往往放在全乐舞的最后,这段歌辞全以三字一顿的结构形式,作带有哲理性的总结,舞蹈则以快速的节奏,迅疾的动作,形成最后的高潮而结束全乐舞。
由以上的推论和揣摩,可以看出《巴渝舞》的表演,不论是西汉罢乐府时的“巴渝鼓员三十六人”,还是魏、晋时八佾舞的八八六十四人,他们在鼓乐的伴奏下,手拿兵器,时而聚集山立,时而迅疾变换队形;时而合着鼓点节奏,挥舞兵器;时而进退急速舞步矫健,俯仰跳跃变换姿态,全舞起承转合井然有序,跌宕起伏急缓相间,不愧是一部著名的乐舞。
有关蜀舞撷萃 我与四川民族民间舞蹈的文章
在汉代管理俗乐舞的机构“乐府”中,《巴渝舞》是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列举的这些鼓员中,“巴渝鼓员”是人数最多的,可见在乐府中,《巴渝舞》占有重要的地位。《巴渝舞》是“角抵百戏”中歌舞类的代表性节目,是作为宣扬汉王朝强大的国力和武功的重头节目而居于整个表演中的首位。说明到汉代末期,在天子的葬礼中还存在《巴渝舞》的活动。......
2023-11-04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由古代的俗乐发展而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经了由综合性向独立性、由实用性向自娱性的发展阶段。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各民族、区域舞蹈语言的元素教学、组合教学等,传承与弘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当前旅游文化、商贸集会或各种文化节,扩大了民间舞蹈生存的空间,在这一传播区域中,民间舞蹈经过加工,增加了表演性和观赏性。......
2023-11-21
四川龙舞的生成、发展、流传,是和民俗活动密不可分的。在四川,中华民族最重视的节令——“春节”的活动中,龙舞是其中的主要项目。四川专用于祈雨的龙舞是“水龙”,新津县《五阳镇志》,就有耍“水龙”的记载。......
2023-11-04
四川龙舞是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舞蹈的形式,展现人们共同的对龙的信仰崇拜,寄寓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四川的“断尾龙”即是将尾节的舞者,依戏曲中丑角的扮相,出现在龙舞中。四川龙舞轻巧快捷、诙谐风趣、雄浑大气、庄严神圣的审美特征,是四川人对龙的认识的表达,是四川人性格情趣的展现。......
2023-11-04
清晨从各地赶来的彝族群众,结队成群地从山间小路拥向火把节活动的现场。“都火”是在悠扬的歌声中展现彝族姑娘美丽的舞蹈形式,参加表演的年轻姑娘挺拔的身姿,优雅的神态,含蓄典雅,揭示着彝族人民的审美取向。普格县火把节上的“都火”彝族“都火”布拖县的姑娘披着毛毡的披衫表演“都火”......
2023-11-04
四川在《禹贡》中称为梁州,在距今三四千年以前,就先后成为巴蜀两大主体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简称“川”或“蜀”。古蜀人大约在原始社会,就已掌握了养蚕技术,据《华阳国志·蜀志》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巴蜀舞蹈发自于巴蜀文化,并成为巴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11-04
在舞蹈艺术中“龙舞”则表达着人们对龙的崇敬、喜爱以及蕴含其中的信仰。四川的龙舞即有全国普遍都有的圆形龙身形象威严的“大龙”,在四川称为“浑龙”“大龙”“彩龙”“正龙”。“铜梁大龙”为24节的大龙,据史料记载在四川曾经有号称100节的大龙,这样的龙舞只能在大型活动的大场面中表演。以后罗海清逐渐将舞龙的技法掺杂着过去舞“草把龙”的技法,一起教给罗银坤和他的三位哥哥。......
2023-11-04
“卡斯达温”男子在前女子随后,以小碎步结合身体的反复左右小转身,随着前后相应地发出一声声的呼喊声,在呼喊声中前后相继一波接一波地高举长刀进入场地,作顺时针方向绕场成圆圈后站定。“卡斯达温”是我省藏族舞蹈中遗存的十分珍贵的舞蹈,它不仅结构完整,表现了这支藏族威武不屈的精神、坚强的性格;女子转身快速转臀的动作,也为我们透露出这支民族古老舞蹈文化特有的形态。......
2023-11-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