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龙舞的生成、发展、流传,是和民俗活动密不可分的。在四川,中华民族最重视的节令——“春节”的活动中,龙舞是其中的主要项目。四川专用于祈雨的龙舞是“水龙”,新津县《五阳镇志》,就有耍“水龙”的记载。......
2023-11-04
四川龙舞是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舞蹈的形式(人体动作与舞具为载体),展现人们共同的对龙的信仰崇拜,寄寓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生活、科学文化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民俗活动中的信仰意念逐渐向淡化的方向发展,愉悦的要求不断增强,将淡化了的信仰意念的满足,移情于更多的审美活动中。人们逐渐不重视那些干巴巴的固定不变的仪礼、仪轨,而寄兴趣于表演性节目的观赏。这无疑地要求民俗活动中的各种表演,在艺术和技巧上不断提高,以满足人们在观赏中的审美要求。四川龙舞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变化,从表现人们的信仰意念,表象民俗活动的内容,进而随着民俗活动愉悦要求的增强,龙舞表演者们一代接一代的努力追求,不断提高龙舞的表演技巧。这时的龙舞已不仅是民俗活动中,只为仪轨程序的需要,表象民俗活动内容的龙舞,而是表现龙的神态,塑造龙的形象,并且展现人的智慧、机敏和高超技巧的舞龙了。四川龙舞在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中,得到了艺术的提高与升华,这不仅满足着人们的愉悦和审美要求,又使人们在鲜明的艺术形象中,加深了信仰意念给予的希冀,而得到精神上更多的满足。
四川龙舞是在四川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历史条件下流传发展的,既受这些条件的制约,适应这些条件,使之成为自身发展的长处。四川人口稠密,人均占有可耕土地很少,农村中以家户为单位居住,院落林盘散布在地尾垄头,没有集中居住的大的村落,少有大的表演场地。这种条件限制了大型龙舞的发展,所以四川的龙舞表演,多以小型为主,尤以七人舞龙、一人舞宝的形式居多。这种小型龙舞以动作迅捷、结构紧凑为特点,表演时,舞者默契配合,不能有丝毫差池。只见龙头追逐龙宝,牵动龙身在各龙节中穿越翻滚,舞法敏捷,变化急剧,常在数秒钟内完成几个招式,使观者眼花缭乱。快捷运动着的龙体,急中有缓,缓中突急,缓急有致。在运动的急剧变化中,显示着力的张扬与延缓、起伏与转换,使人产生一种痛快挥洒的快感。紧密接连的套路变化,使快速舞动着的龙体,忽而缠绕成团,转瞬间又舒展伸延,轻盈巧妙,引人入胜,这是力与机敏的完美结合。四川的小型龙舞,不仅塑造了一个机敏灵活、欢快活泼、非常可爱的小龙的形象,更是在舞龙中展现了人的才智、技能和四川人“精敏轻疾”的性格。这种强调套路变化敏捷、舞法迅疾多样的表演形式,需要技艺高度的娴熟,配合异常的默契,也只有在小型龙舞的表演中才能达到。这一轻巧快捷的特征,是四川的自然条件和四川人的性格结合而形成的。
为突出表演技巧,四川的龙舞亦有向高处发展的,如:“小金龙”在长凳上的表演,或在人身上的动作等。除了在技能上有更高的要求外,表演者既要保持整条龙连续的动态,又要快速做出穿、扫、翻、跳的动作,还要准确地踏落在宽仅十多厘米的长凳上,使龙舞在轻巧快捷中又增加了许多惊险的刺激。四川人风趣、幽默,总要弄巧出新,不同凡响。四川的“断尾龙”即是将尾节的舞者,依戏曲中丑角的扮相,出现在龙舞中。他手持与龙体断离的尾节,在龙舞的后尾跳来跳去,嬉戏逗乐,别具风格。本来在龙舞中由龙头领起的动作,传至尾节,已呈左右摆动加大之势,尾节舞者跳动大,跟进难,要由体力好更加机敏的人才能承担。而“断尾龙”的尾节表演,却巧妙地利用了断尾的特点——既与龙身连动,将龙体的动势传到尾节,又可短时间游离于上一个龙节,这种若即若离的表演状态,给了尾节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于是他一边做着忙不迭的左奔右跳的动作,一边不时与围观的人们耍笑逗趣,其夸张的表演,诙谐的表情,常常使得观众捧腹大笑,不时引来许多孩童的嬉闹追逐,形成了一幅和谐欢乐的图像。神圣庄严的龙舞,由于加入了丑角形象——让观众耀眼的鼻梁上的白色团块、头顶上的黄色草帽圈,已经让它跳出了神灵的光环,降落到朴实的土地上。舞者与观者的交流,更给它抹上了一道凡人的色彩,融入世人群中。这不仅增加了龙舞的趣味性,还使人们在观赏中,产生一种亲切感、亲情感,营造出一种轻松的田园气氛。
四川的大型龙舞虽不多见,却以雄浑磅礴的气势,雍容华贵的气度,脱凡出俗的神态,而超然于群龙之上。四川彭县的巨龙,全长230多米,龙身直径1.2米,不仅雄伟壮观,而且制作精细。当一百多人举起巨龙,做着滚、绕、盘、缠的动作,或疾走、或跳跃、或奔跑于广场上时,怎能不产生惊心动魄的威力呢?这种气势的美,是巨大的龙体和它舞动的动势共同造成的。那巨大的龙头,由地面上扬带动整个龙身腾上天空,俄而那硕大的龙身又鱼贯地由天而降时,人们所感受到的力,已不是它起始时的状态,而是以高空坠落的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的状态,给人以倍增了的速度和倍增了的力的震撼,它所向披靡,不可阻挡。当那高昂着的龙首,引领长长的龙身,左右摇摆着,徐缓地游走于大地时,人们从它那蜿蜒盘曲的从容不迫,受到不可侵犯的王者风范的深深感染。当那盘绕的龙身,簇拥着傲然挺立的龙头向左右巡视时,人们看到的是俯视众生君临天下的神龙形态。(www.chuimin.cn)
如果说四川的大型龙舞多为泼墨写意的手法,那么泸县的“雨坛彩龙”则多了些工笔重彩的意味。它虽然仍是春节民俗活动中的一支龙舞,却有更多的表演性的艺术成分。它不仅是玩耍道具,而是细致地揣摩龙的心态,形象地摹拟龙的动势,塑造了一条有灵、有肉、有性格的神龙。就是出场,它也没有按一般龙舞的样子直接出场,而是先出半截又退缩了回去,接着像是一条潜藏于深洞中的龙,鼓足了力量突然以破海翻江之势,腾跃而出,冲向天空。“雨坛彩龙”将传统的彩龙表演技法,与表现龙的造型和摹拟动作,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细腻地刻画出了一条栩栩如生的大龙。它是雄浑的,但它是圆润丰满的雄浑,它是大气的,但它是色彩斑斓的大气。
四川龙舞轻巧快捷、诙谐风趣、雄浑大气、庄严神圣的审美特征,是四川人对龙的认识的表达,是四川人性格情趣的展现。
有关蜀舞撷萃 我与四川民族民间舞蹈的文章
四川龙舞的生成、发展、流传,是和民俗活动密不可分的。在四川,中华民族最重视的节令——“春节”的活动中,龙舞是其中的主要项目。四川专用于祈雨的龙舞是“水龙”,新津县《五阳镇志》,就有耍“水龙”的记载。......
2023-11-04
“卡斯达温”男子在前女子随后,以小碎步结合身体的反复左右小转身,随着前后相应地发出一声声的呼喊声,在呼喊声中前后相继一波接一波地高举长刀进入场地,作顺时针方向绕场成圆圈后站定。“卡斯达温”是我省藏族舞蹈中遗存的十分珍贵的舞蹈,它不仅结构完整,表现了这支藏族威武不屈的精神、坚强的性格;女子转身快速转臀的动作,也为我们透露出这支民族古老舞蹈文化特有的形态。......
2023-11-04
在羌族民族民间舞蹈的搜集调查结束后,我们羌舞小组立即对羌族民间舞蹈的风格、韵律,以及舞种、名称做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与界定。我们一致认为羌族的民间舞蹈,绝不能再称为“羌族锅庄”了。为此在为羌族舞蹈的定名上,我们反复征求羌族的舞蹈能手、当地的老人和本民族的文化干部的意见,慎重地找寻接近羌语语音的标准汉音字来定名,丝毫不马虎。......
2023-11-04
清晨从各地赶来的彝族群众,结队成群地从山间小路拥向火把节活动的现场。“都火”是在悠扬的歌声中展现彝族姑娘美丽的舞蹈形式,参加表演的年轻姑娘挺拔的身姿,优雅的神态,含蓄典雅,揭示着彝族人民的审美取向。普格县火把节上的“都火”彝族“都火”布拖县的姑娘披着毛毡的披衫表演“都火”......
2023-11-04
《巴渝舞》来源于巴蜀地区巴人的一支——民的民间军武舞蹈。经过宫廷乐人的学习、加工、改编,成为汉代百戏表演、宫廷宴乐中的重要节目的《巴渝舞》,至晚到魏初时仍唱着民本民族的歌词。这段叙述我们可以得知两个意思,其一是传至魏初时,《巴渝舞》有四段歌词,说明在汉代《巴渝舞》一直是四段体的结构。所以《巴渝舞》是一个唱着民本民族的歌词曲调,边歌边舞的歌舞形式。......
2023-11-04
因为我要准备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舞蹈集成工作会议材料,我把他们带到龙溪后,即返回成都,由杨代华和黄玉如带领羌舞小组,展开对羌族舞蹈的第二次调查。)这一次调查历时34天,至9月22日返回成都。我们对羌族民间舞蹈的调查搜集工作告一段落后,接踵而来的是对我们调查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对羌族民间舞蹈的舞种、风格风貌以及动作韵律的分析研究。......
2023-11-04
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阆中有渝水,人左右居,锐气善舞,高祖乐其猛锐,数观其舞,后令乐府习之。羽林孤儿,巴渝嬥歌者六十人,为六列。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阆中有渝水,因其所居,故名曰《巴渝舞》。黄初三年又改《巴渝舞》曰《昭武舞》。(魏)文帝黄初二年,改汉《巴渝舞》曰《昭武舞》,……其众歌诗,多即前代之旧,唯魏国初建,使王粲改作登哥《安世》及《巴渝》诗而已。右《矛俞新福歌》。......
2023-11-04
舞蹈图分别雕刻在这两墓室的底壁中部,基本保存完好。崖墓所在的地点称为“二磴岩”,舞蹈图应定名为“二磴岩舞蹈图”。二磴岩崖墓的年代当是与之相近,舞蹈图为东汉时的遗存应是无疑的,距今已有1800余年。五人牵手连臂动作一致的舞蹈形式,表明这是一种多人参加的群众性集体舞蹈。这种舞蹈形式与动作形象,与在中原出土的舞蹈造像,有明显的不同,而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2023-11-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