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四川民族民间舞蹈:蜀舞的魅力

四川民族民间舞蹈:蜀舞的魅力

【摘要】:四川龙舞的生成、发展、流传,是和民俗活动密不可分的。在四川,中华民族最重视的节令——“春节”的活动中,龙舞是其中的主要项目。四川专用于祈雨的龙舞是“水龙”,新津县《五阳镇志》,就有耍“水龙”的记载。

四川龙舞的生成、发展、流传,是和民俗活动密不可分的。它承袭中原文化秦汉百戏中“鱼龙蔓衍”、隋时《黄龙变》等节目的表演形式,以祈福纳吉驱祸禳灾为中心内容,主要依附于唐宋以来元宵灯节的活动,是这一民俗活动中的重要项目。四川祈雨中的龙舞,虽然不在灯节中活动,现在还无法证明它与灯节中活动的龙舞,是否存在表演形式上直接衍生或互为派生的承接关系,但是它们基本相同的形式,同以禳灾祈福为内容,仍在这种信仰民俗的范围之内,则是不争的事实。四川龙舞源于四川人对龙的崇拜信仰,人们认为龙是灵物,具有除秽纳福的力量,龙舞即是这种力量的载体,龙舞舞到哪里,这种力量也会随之分布到哪里。龙舞的欢闹、热烈,预示着生活的美好、兴旺。可以说龙舞是人们对龙的信仰认识、龙的神性和灵气的物化表达。这种信仰民俗,始终是龙舞的核心。

在四川,中华民族最重视的节令——“春节”的活动中,龙舞是其中的主要项目。人们以虔诚、崇敬的心情,投入龙舞的每一个程序中。龙舞开始舞动前,舞队全体成员为表达对龙的崇敬,并使龙舞具有龙的全部神力,先要聚集在庙堂或会首的堂屋内,在神龛前虔诚地举行“开龙”仪式,设祭拜神,为扎制好的龙舞舞具举行“开光”“开喉”“挂红”等仪式。经过这一仪式,龙的舞具才被赋予了龙的神力,完成了舞具向神的过渡,人们才能持它舞动出游。泸县“雨坛彩龙”的第一次出游表演,还要举行一个隆重而特殊的“排街”仪式。在它经过的乡镇场街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门前摆设香案,迎接彩龙来拜年。只见场街上沿街两旁,香案并排摆开,龙舞边游边舞,从场口直到街尾挨门致贺。所到之处,主家均要鸣放鞭炮,礼敬宾迎,将备好的红绸挂在龙角上,以求一年的大吉大利。这一蔚为壮观的场景,拉开了这一年贺年活动的序幕。

四川的春节期间,各种灯舞、莲箫、花灯,都要到各家各户奉贺拜年。但是人们对龙舞进家的活动,则倍加重视,接待的规格也高于其他。龙舞进家朝贺,一般都要做“开门”“拜香”“穿屋”“扫圈”等过场。龙舞要穿过主家的每一间房屋,目的是为主家扫清污秽,驱除灾祸,迎吉纳祥。民间有“金龙穿屋,扫瘟得福”“龙扫猪圈,六畜兴旺”等等之说。有的地方如遇主家有人当年结婚,龙舞要特意转进新房,龙头在新人的床上踩一下,这叫“踩床”,祝愿主家早得贵子。可见龙舞给各家各户贺年的活动,实际上是禳灾除秽意义的深入。

春节活动的高潮,莫过于正月十五的元宵灯节了。在这百灯喧闹,众舞纷呈的“闹元宵”中,龙舞总是摆在重要的位置,或为舞队的前导,或为舞场的中心。《蓬溪县志》[清光绪二十五年(1845年)版]载:“上元……(各种灯舞)佰什成队,簇龙游市衢,踏百巷”,正说明了这一情景。到元宵节的夜晚龙舞更是整个活动的中心,尤其是火龙的烧龙表演,围观者竞相向火龙嘘射火筒花,拍发铁水花,喷撒松香花,火花包围着龙舞,龙舞在火花中穿行,舞龙者借着烧花,显示出勇敢和豪气。为了烧尽晦气,为了一年的吉利,人们共同把这花、这火烧得更猛、更旺。火龙成了全民参与的活动,人们的欢愉也达到了高峰。(www.chuimin.cn)

元宵夜的高潮后,春节的活动就结束了。但是龙舞还要完成最后一个程序——“送龙”,在夜幕中,龙舞队全体成员,举着舞了整个春节的龙舞舞具,来到江河水边,“布衣龙”将龙衣脱下,有的地方将龙头节的骨架留下,然后把竹篾编扎的龙体各节一起烧掉,恭敬虔诚地将“龙”送回大海。“送龙”仪式虽然简单,但是从“开龙”到“送龙”是人们对龙崇敬的完整体现,人们相信“开龙”赋予龙舞舞具的神力,经过“送龙”还给了神,明年的龙舞才能再具有神力。

龙舞在春节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在新年伊始,祈福纳吉、禳灾除秽的民俗活动中居于中心的主角位置,体现了人们对龙的信仰意念和崇敬的感情,而且在辞旧迎新展望未来中,凝聚着龙的子孙的亲情,抒发了龙的传人的壮怀豪情。

四川的龙舞在祈雨中的活动,现已不见,但在历史上却是频频出现的,如前面提到的荣县五龙山记述唐代舞龙祈雨的《祷雨碑》,以后在旧志中甚至称此山为舞龙山。泸县雨坛乡,也是因设坛舞龙祈雨而得名。四川专用于祈雨的龙舞是“水龙”,新津县《五阳镇志》,就有耍“水龙”的记载。“水龙”多用植物如:柳树、柏树、竹子、黄荆等的枝条或稻草编扎而成,所以又称“柏丫龙”“黄荆龙”或“草龙”。其祈雨的形式亦有两种,一是舞者赤膊舞着“水龙”在前,人们抬着雨王菩萨的塑像随后,游走于祈雨的村乡。人们在“水龙”经过的道路两旁燃点香烛,并不停地向舞龙者泼水。另一种形式则是赤膊的人们举着“水龙”,站在烈日下暴晒不舞,没有锣鼓,没有声音,两旁的人们默默地向持龙者浇水。人们认为龙是司职下雨的神,暴晒含有向他述说太阳的猛烈造成干旱的情况,并有对他施加压力的意思。而泼水的形式可能与古代求雨的雩舞有关。在《论语》中,曾子的父亲曾皙在回答孔子的话中谈到“浴乎沂,风乎舞雩”。东汉王充解释此话为:到沂水中去洗濯,祓除不祥,然后参加雩祭,呼号着跳雩舞。可见想要老天下雨,首先要用水洗去导致不下雨的污秽,四川祈雨的龙舞正是以泼水“祓除不祥”,达到祈神下雨的目的,也是把下一场能把人浇得淋漓湿透的雨的愿望,告诉神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