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巴蜀舞蹈: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

巴蜀舞蹈: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

【摘要】:在四川流传于现今的民族民间舞蹈中,仍保留着许多巴蜀舞蹈文化的遗存,显现出四川民族民间舞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与众不同的色彩。基于以上的思考我们展开了对巴蜀舞蹈史的课题研究,希望巴蜀舞蹈文化在新时代中,迸发出它应有的光辉,希望我们这一地域舞蹈史的研究,为我国舞蹈史以及艺术史、文化史的研究尽绵薄之力。

纵观巴蜀舞蹈的发展,自先秦时期萌生兴起,经历了汉、唐两次繁盛的发展,又经历了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次战乱的破坏,在清代又迅速兴旺发展起来,在这样的起伏跌宕中,巴蜀舞蹈不仅始终从巴蜀人民的土壤中得到不间断的滋养而枝繁叶茂,而且在融合外来文化中,吸收其有益的成分,丰富发展着自己,表现出巴蜀舞蹈特有的风格和韵律,显示了巴蜀舞蹈坚强的生命力。

在四川流传于现今的民族民间舞蹈中,仍保留着许多巴蜀舞蹈文化的遗存,显现出四川民族民间舞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与众不同的色彩。四川汉族舞蹈以诙谐、机敏著称,这一特点源于四川汉族人民典型的豪爽、幽默、乐观性格,在史籍中常见“其人豪爽”(见《都督府记》)、“俗不愁苦”(见《汉书·地理志》)、“其人敏慧轻急”(见《隋书·地理志》)等记载,这种性格的形成,是与古代巴蜀文化中浓重的神巫文化和与之关联的道家思想分不开的。神巫文化突出“天人感应”“神人相通”,人们有笃信神灵追求长生不死的思想,三星堆出土文物中的那棵高大的青铜神树就是可以通天的“建木”,在神树周围举行盛大的祭祀娱神活动,以祈求神灵佑助除灾趋吉。通天也好娱神也好,其出发点都是为了现实的生活,人们从不为前世和来生背负沉重的包袱,所以巴蜀人活得潇洒乐观,遇事豁达大度,喜爱逗笑取乐,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乐趣展现才智,巴蜀地区广泛出土的汉代俳优舞俑,其滑稽可爱的形象具有代表性。(见图八、图九)

图八 成都天回镇巫家坡俳优舞俑  

图九 郫县宋家岭俳优舞俑 

这一形象可能是巴蜀土民表演民间舞的形象,至今我们还可以看到四川节令习俗中的舞蹈大多有丑扮的角色,如“花灯”中的花子,“采莲船”中的艄翁等,他们形象生动,姿态丰富,表情多样,往往是舞蹈中的主角。最超乎常规的是,四川的龙舞中也有丑扮的角色,通常龙舞都应表现其磅礴的气势,神圣的灵气,而四川的断尾龙,则别出蹊径,舞龙尾的角色却是丑扮的,他在龙的尾部舞着与整个龙身断离的龙尾,一边左奔右跳,一边做着滑稽的动作,与围观的人们逗趣耍笑,给龙舞加入了趣味性,与观众融合于欢乐之中,生出一派亲情和谐的田园气氛。(www.chuimin.cn)

巴蜀舞蹈在舞蹈形态和动作韵律上,强调腿部的屈伸,矮桩,胯部的摆动和胴体的同边韵律,如小型花灯中丑角的动作形态、“庐山花灯”中拽胯和摆胯的动律、“秀山花灯”单边的动律等。这一特点我们在氐羌族团的舞蹈中,可以看到许多相似之处,因为巴蜀文化源于氐羌文化,对在现今的四川舞蹈中有这些相似之处,看作是巴蜀文化的遗存似无疑问。巴蜀文化中对手的特殊崇拜,我们不仅在民间巫师的祭祀活动中,可以看到挽诀、作咒等手的表现,我们还可以在现今的川剧表演中,找到它的踪迹。川剧表演中手的动作有特别细腻的表现,如川剧“势口”中手式与其他剧种均不相同,为立掌、荷叶掌,做程式套路动作时,其间总要有出掌、转手腕、挽手的突出表现手的动作穿插其间,这些似可能是手崇拜的衍化。

在四川周边的少数民族,大多是氐羌系民族,他们则直接承袭着氐羌舞蹈文化。藏、羌、彝和傈僳、纳西等民族,均流传有多种形式的自娱性舞蹈,这类舞蹈多以围圈而舞的形式,舞者边歌边舞,或有简单的乐器伴奏,舞蹈动作大多有胴体的轴向转动,带动手臂和腿的同边舞动,同时伴以膝部的屈伸颤动的动律特点,这些舞蹈直接继承并发展着显现在舞蹈纹彩陶盆上的中国圈舞文化。他们同时还有多种节令习俗舞蹈、祭祀舞蹈等舞种,含有丰富的民族历史、宗教信仰内容,富含有十分难得的氐羌舞蹈文化的信息。

巴蜀舞蹈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舞蹈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是饱含古老文化底蕴的一支舞蹈文化,是具有独特色彩的一支地域舞蹈文化,也是一支成系列的有较多文物可以考证的舞蹈文化,它的发展历史可以揭示部分舞蹈发展的规律,可以了解舞蹈文化的融合、继承、转化、转型现象的发生和结果,可以认识它的形态、特征的形成与变化,这一认识将是发展巴蜀舞蹈的基础,发展中华多元文化的坚实依据。基于以上的思考我们展开了对巴蜀舞蹈史的课题研究,希望巴蜀舞蹈文化在新时代中,迸发出它应有的光辉,希望我们这一地域舞蹈史的研究,为我国舞蹈史以及艺术史、文化史的研究尽绵薄之力。我们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必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尽管文物考古界已为我们提供了较历史上以往任何时期都丰富的材料,但是,历史上的一些舞蹈,毕竟是经历了各种风浪的长期涤荡,往往仅留下一时的、片面的孤证材料,同时我们的认定也必定要经受历史的检验,今后考古的新发现、新材料都将会补充或修正我们的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巴蜀舞蹈史的认识与研究将是一个永久的课题。

(《巴蜀舞蹈史》为林堃于1992年向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被批准为1992年度社会基金研究课题的科研项目,并担任课题组组长主持课题的研究与编写。课题组于2004年完成课题研究与编写,成果于2004年8月出版。2004年9月7日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核结题,并于2006年获文化部第二届艺术科研二等奖。本文为林堃撰写的“绪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