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秀山花灯”在四川文化界被认为是四川汉族民间舞蹈具有代表性的舞种,1964年,我作为战旗歌舞团的演员,前往现属重庆的涪陵秀山县,对秀山花灯作过一次调查。但是真正较全面地认识四川汉族民间舞蹈,还是在《舞蹈集成》的搜集调查工作中。......
2023-11-04
纵观巴蜀舞蹈的发展,自先秦时期萌生兴起,经历了汉、唐两次繁盛的发展,又经历了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次战乱的破坏,在清代又迅速兴旺发展起来,在这样的起伏跌宕中,巴蜀舞蹈不仅始终从巴蜀人民的土壤中得到不间断的滋养而枝繁叶茂,而且在融合外来文化中,吸收其有益的成分,丰富发展着自己,表现出巴蜀舞蹈特有的风格和韵律,显示了巴蜀舞蹈坚强的生命力。
在四川流传于现今的民族民间舞蹈中,仍保留着许多巴蜀舞蹈文化的遗存,显现出四川民族民间舞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与众不同的色彩。四川汉族舞蹈以诙谐、机敏著称,这一特点源于四川汉族人民典型的豪爽、幽默、乐观性格,在史籍中常见“其人豪爽”(见《都督府记》)、“俗不愁苦”(见《汉书·地理志》)、“其人敏慧轻急”(见《隋书·地理志》)等记载,这种性格的形成,是与古代巴蜀文化中浓重的神巫文化和与之关联的道家思想分不开的。神巫文化突出“天人感应”“神人相通”,人们有笃信神灵追求长生不死的思想,三星堆出土文物中的那棵高大的青铜神树就是可以通天的“建木”,在神树周围举行盛大的祭祀娱神活动,以祈求神灵佑助除灾趋吉。通天也好娱神也好,其出发点都是为了现实的生活,人们从不为前世和来生背负沉重的包袱,所以巴蜀人活得潇洒乐观,遇事豁达大度,喜爱逗笑取乐,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乐趣展现才智,巴蜀地区广泛出土的汉代俳优舞俑,其滑稽可爱的形象具有代表性。(见图八、图九)
图八 成都天回镇巫家坡俳优舞俑
图九 郫县宋家岭俳优舞俑
这一形象可能是巴蜀土民表演民间舞的形象,至今我们还可以看到四川节令习俗中的舞蹈大多有丑扮的角色,如“花灯”中的花子,“采莲船”中的艄翁等,他们形象生动,姿态丰富,表情多样,往往是舞蹈中的主角。最超乎常规的是,四川的龙舞中也有丑扮的角色,通常龙舞都应表现其磅礴的气势,神圣的灵气,而四川的断尾龙,则别出蹊径,舞龙尾的角色却是丑扮的,他在龙的尾部舞着与整个龙身断离的龙尾,一边左奔右跳,一边做着滑稽的动作,与围观的人们逗趣耍笑,给龙舞加入了趣味性,与观众融合于欢乐之中,生出一派亲情和谐的田园气氛。(www.chuimin.cn)
巴蜀舞蹈在舞蹈形态和动作韵律上,强调腿部的屈伸,矮桩,胯部的摆动和胴体的同边韵律,如小型花灯中丑角的动作形态、“庐山花灯”中拽胯和摆胯的动律、“秀山花灯”单边的动律等。这一特点我们在氐羌族团的舞蹈中,可以看到许多相似之处,因为巴蜀文化源于氐羌文化,对在现今的四川舞蹈中有这些相似之处,看作是巴蜀文化的遗存似无疑问。巴蜀文化中对手的特殊崇拜,我们不仅在民间巫师的祭祀活动中,可以看到挽诀、作咒等手的表现,我们还可以在现今的川剧表演中,找到它的踪迹。川剧表演中手的动作有特别细腻的表现,如川剧“势口”中手式与其他剧种均不相同,为立掌、荷叶掌,做程式套路动作时,其间总要有出掌、转手腕、挽手的突出表现手的动作穿插其间,这些似可能是手崇拜的衍化。
在四川周边的少数民族,大多是氐羌系民族,他们则直接承袭着氐羌舞蹈文化。藏、羌、彝和傈僳、纳西等民族,均流传有多种形式的自娱性舞蹈,这类舞蹈多以围圈而舞的形式,舞者边歌边舞,或有简单的乐器伴奏,舞蹈动作大多有胴体的轴向转动,带动手臂和腿的同边舞动,同时伴以膝部的屈伸颤动的动律特点,这些舞蹈直接继承并发展着显现在舞蹈纹彩陶盆上的中国圈舞文化。他们同时还有多种节令习俗舞蹈、祭祀舞蹈等舞种,含有丰富的民族历史、宗教信仰内容,富含有十分难得的氐羌舞蹈文化的信息。
巴蜀舞蹈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舞蹈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是饱含古老文化底蕴的一支舞蹈文化,是具有独特色彩的一支地域舞蹈文化,也是一支成系列的有较多文物可以考证的舞蹈文化,它的发展历史可以揭示部分舞蹈发展的规律,可以了解舞蹈文化的融合、继承、转化、转型现象的发生和结果,可以认识它的形态、特征的形成与变化,这一认识将是发展巴蜀舞蹈的基础,发展中华多元文化的坚实依据。基于以上的思考我们展开了对巴蜀舞蹈史的课题研究,希望巴蜀舞蹈文化在新时代中,迸发出它应有的光辉,希望我们这一地域舞蹈史的研究,为我国舞蹈史以及艺术史、文化史的研究尽绵薄之力。我们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必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尽管文物考古界已为我们提供了较历史上以往任何时期都丰富的材料,但是,历史上的一些舞蹈,毕竟是经历了各种风浪的长期涤荡,往往仅留下一时的、片面的孤证材料,同时我们的认定也必定要经受历史的检验,今后考古的新发现、新材料都将会补充或修正我们的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巴蜀舞蹈史的认识与研究将是一个永久的课题。
(《巴蜀舞蹈史》为林堃于1992年向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被批准为1992年度社会基金研究课题的科研项目,并担任课题组组长主持课题的研究与编写。课题组于2004年完成课题研究与编写,成果于2004年8月出版。2004年9月7日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核结题,并于2006年获文化部第二届艺术科研二等奖。本文为林堃撰写的“绪论”部分。)
有关蜀舞撷萃 我与四川民族民间舞蹈的文章
那时“秀山花灯”在四川文化界被认为是四川汉族民间舞蹈具有代表性的舞种,1964年,我作为战旗歌舞团的演员,前往现属重庆的涪陵秀山县,对秀山花灯作过一次调查。但是真正较全面地认识四川汉族民间舞蹈,还是在《舞蹈集成》的搜集调查工作中。......
2023-11-04
《巴渝舞》的曲名,东汉应劭《风俗通》说有“曲四篇,一曰《矛渝》、二曰《安弩》、三曰《安台》、四曰《行辞》”。秦汉三国间,巴蜀地区的音乐人才不见专门记载,一些懂音乐或与音乐舞蹈有关的人,散见于史籍之中。司马相如以文学著名,并非专操音乐,但却能以弹琴表述爱情。可见他们于音乐皆有高深造诣。这些反映出当时蜀中音乐的普及程度及普及对象。汉代巴蜀音乐舞蹈,还大量吸收外地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的成分,显得绚丽多彩。......
2023-09-30
“踩戏”又名“甩手揖”,流传于彭水县东南部土家族的聚居区,是土家族古老的民俗中历史悠久的一个舞种。“踩戏”一般在主家的堂屋中表演,堂屋正中悬挂“三抚神”像。所以彭水的女子出嫁时,花轿后面要挂一串纸钱,男方则要在婚礼前三天“踩戏”祭祀三抚神。“踩戏”的动作原为12节,老人只记得6节,即:“缠手”“甩手”“比脚”“比肘”“抵膝”“大圆抱”。......
2023-11-04
词虽然是合乐的歌词,但和汉魏以来古乐府不同,它是隋唐时期音乐革新的产物。当时的词,就是和这种新兴音乐的乐曲相配的歌词。文学史上,宋以词著称,宋词不管是作为文学样式还是音乐样式,在中国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宋以前词人填词,要求合乎音乐腔调,又要求合乎一定的格律,如字数、平仄、句式、韵位等。......
2023-08-20
舞蹈作为艺术门类的一种,就艺术本质而言,“表演”处在舞蹈系统中最为中心的环节。纵观一些成功的舞蹈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舞蹈形象的展现在舞蹈表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舞蹈演员在舞蹈表演中占据了主体位置,他们既是作品的表现者,同时也是受众的审美对象。所以,舞蹈表演是通过编导最先构思,再经过演员的二度创作,最终融化汇集在一起所形成的形象,舞蹈演员通过展现形体带给欣赏者最直观的艺术享受。......
2023-11-19
爱尔兰的《大河之舞》将原为民间舞蹈形式的艺术,以独特的当代性市场手段赋予了经营性艺术打造。为更好地追求舞蹈艺术在经营状态中的发展性和存在性,应把关注的重点着力在舞蹈艺术产品非营利性的认知上。舞蹈艺术的非营利性艺术范畴行为一般有传统性、教育性、公益性、实验性、经济脆弱性等基本特征。......
2023-11-21
第一次封了8个异姓功臣为王,封地占全国之半,但关中与巴蜀、汉中之地却未封他人。刘邦不愿把关中、巴蜀、汉中之地分封出去,盖因此区域是他打天下的基地,战略地位重要,必须自己控制。汉代早期在巴蜀的统治区域,大体限于盆地内。西汉早期,巴蜀地区又是政府经常用以赈济饥民的大粮仓。巴、蜀是汉政府首先训练材官的地区之一。巴、蜀的材官,战斗力较强,受到汉政府的高度重视。西汉早期,巴蜀地区仍是朝廷流放犯人的重要地区。......
2023-09-30
辟邪是原始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巫溪民间治病的土法,很多带有浓郁的巫文化色彩,因为巫和医是不分的。巫溪的葬俗有自己的特殊性。入夜,丧鼓班子要闹夜、唱孝文等。巫咸孝文,在当地又称唱夜歌、唱孝文。是流传在以巫溪为中心的巫文化区内,与传统丧葬仪式紧密相关的一项民间口头文学。......
2023-11-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