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达温”男子在前女子随后,以小碎步结合身体的反复左右小转身,随着前后相应地发出一声声的呼喊声,在呼喊声中前后相继一波接一波地高举长刀进入场地,作顺时针方向绕场成圆圈后站定。“卡斯达温”是我省藏族舞蹈中遗存的十分珍贵的舞蹈,它不仅结构完整,表现了这支藏族威武不屈的精神、坚强的性格;女子转身快速转臀的动作,也为我们透露出这支民族古老舞蹈文化特有的形态。......
2023-11-04
“庆坛”是四川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祭祀活动,由民间巫师——“端公”主持进行,属“傩文化”范畴。所谓“庆坛”即是祭祀坛神,过去在四川农村十分普遍,是四川尚鬼崇巫之风的遗存。这一习俗在许多地方县志中,多有记载,如: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合州志·风俗志》载:“岁时……坛神有两名:一曰‘屋基坛’,又曰‘下坛’,刻石为之,上圆下方,供于室西南隅。一曰‘篼篼坛’又曰‘上坛’此以竹编,糊以色纸,中置鸡卵,供于家龛,由楚入蜀多有之。”
民国十年(1921年)《合川县志·卷三十》载:“坛神……俗多供坛庆神,曰坬坬坛,则一径尺之石,高七八寸,置于中堂神龛之侧,上供坛牌粘于壁。旁列坛枪,或书‘罗公先师’,或书‘镇一元坛赵侯元帅郭氏领兵三郎’。”
“庆坛”的活动,一是求福禳灾的内容,如: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彭山县志·风俗》载:“祈禳……每逢冬十月,间有庆坛之家,大约以一夜为率,甚则一日夜。”一是求巫消灾治病,又称“跳端公”。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合州志·风俗志》载:“祭礼 一病则请巫至家,悬像于庭,不忌酒荤,足蹈手舞,尽夜而罢,率以为常,……”
民国十六年(1927年)《简阳县志·习尚》载:“跳端公 端公之名,见于元典,其称古矣。今民或疾病,属巫诅焉,名曰‘跳端公’。巫至恒以夜,或戴观音七佛冠,设小案,供五猖神。病家取米一斗,插牌其上。巫登坛歌舞,左手执环刀,俗名‘刀’丁琮急响,右手执令牌,首圆末方,上刻聻字,吹角歌舞,抑扬拜跪,以娱其神。”
在“庆坛”中,即有祭祀性的法事程序,如打卦、占卜、挽诀、符咒等项目,又有以歌舞的形式展现祭祀的内容,唱神歌,跳神舞,如:练罡、舞席、舞神枪等;有时还有穿插表演神剧故事,如“出土地”“二郎神”等。
我们在芦山县了解到,那里有“坛灯一家”的说法,即表演“花灯”和“庆坛”是同一个班子。表演“花灯”的黄步云和任明礼都是先学“庆坛”,后向艺人学“花灯”,他们既是“花灯”艺人,也是“庆坛师”。在芦山的彩楼会上则是“一折坛一折灯”即一折“庆坛戏”,一折“花灯”交叉表演。芦山的庆坛有“开坛”“放兵”“出土地”“请神”“出倮倮”“童子请仙娘”“出二郎”“踩九州”“收兵”“扎坛”等段落。
当时万县地区的余虹韵为“庆坛”的调查和搜集做了大量的工作,1987年6月为我们请来万县地区有名的李永恭庆坛班子,为我们搜集录像,在奉节表演了两天。他们的表演程序完整,其中的“神枪舞”(包括“对枪”“祭五猖”“练罡”“圆满送神”)、“神席舞”、“踩九州”、“破地狱”和“老八刀”是舞蹈成分较浓的段落。其中“神席舞”是将铺在地上的竹席披在身上,展开时象征大鹏金翅鸟展翅翱翔的雄姿,裹在身上时表现金翅鸟伫立巡视的神态,边唱边舞,十分精彩。
黄步云和任明礼表演的“庆坛”《出土地》(林堃1983年摄于芦山姜庆楼前)
南充的杜南楼,是川北一带著名的傩戏表演艺术家,在四川的巫舞表演艺术上有独到的创造。可惜因他的身体情况和时间安排,我们只录制了一些他表演的片段。(www.chuimin.cn)
李永恭的“庆坛”班表演的《对枪》(四川艺术研究院1986年资料)
四川汉族的民间舞蹈,多在春节期间的贺春灯节中表演活动,人们在舞蹈中寄托着对未来的祈望,张扬着奋发的情怀。在四川汉族民间舞蹈的人物形象塑造上,我们看到“花灯”“彩莲船”中的姑娘展现着伶俐乖巧的形象;男子则多以矮桩的舞姿,显示出诙谐机敏的形象。四川汉族民间舞蹈展现着四川人宽阔的胸怀,保留着巴蜀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锻炼出“俗不愁苦”(见《汉书·地理志》)的顽强性格;移民的进入,多地民众的杂居,又培养出友善亲和的情愫,广泛尽情地融合进他们的文化养分。
在四川汉族民间舞蹈中,又让我们看到四川人的机智敏锐,乐观聪颖,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和不拘一格的创新,如“龙舞”中多种形态的展现、“小金龙”快捷机敏的变化、“狮舞”与众不同的表达、“雨坛彩龙”的探索、“鲤鱼夺宝”的追求……四川汉族民间舞蹈是多彩而厚重的。
李永恭的“庆坛”班表演的“神枪舞”(林堃1986年摄于奉节)
【注释】
[1]翁琴:民间自制的一种胡琴,琴筒稍粗大,声音浑厚,为四川民间歌舞、戏曲表演中主要的伴奏乐器。
[2]庆坛:广泛存在于四川民间的一种祭祀性活动,由半职业性的“庆坛师”——“端公”主持。
有关蜀舞撷萃 我与四川民族民间舞蹈的文章
“卡斯达温”男子在前女子随后,以小碎步结合身体的反复左右小转身,随着前后相应地发出一声声的呼喊声,在呼喊声中前后相继一波接一波地高举长刀进入场地,作顺时针方向绕场成圆圈后站定。“卡斯达温”是我省藏族舞蹈中遗存的十分珍贵的舞蹈,它不仅结构完整,表现了这支藏族威武不屈的精神、坚强的性格;女子转身快速转臀的动作,也为我们透露出这支民族古老舞蹈文化特有的形态。......
2023-11-04
虽然以后吐蕃王朝因内乱而分裂,四川藏区先后脱离吐蕃而归历代中央王朝设治施政,但吐蕃统治者的进入,吐蕃苯教和藏传佛教的传播、建寺立庙,使吐蕃文化逐渐成为四川藏区的主体文化,这里的各个不同支系的部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融为一体,成为整个藏族的一部分。而四川藏族风格多样、种类繁多、特点突出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则是这多姿多彩文化的又一体现。四川藏族流传的舞蹈,种类繁多,保存着丰富的文化层次。......
2023-11-04
四川龙舞的生成、发展、流传,是和民俗活动密不可分的。在四川,中华民族最重视的节令——“春节”的活动中,龙舞是其中的主要项目。四川专用于祈雨的龙舞是“水龙”,新津县《五阳镇志》,就有耍“水龙”的记载。......
2023-11-04
四川龙舞是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舞蹈的形式,展现人们共同的对龙的信仰崇拜,寄寓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四川的“断尾龙”即是将尾节的舞者,依戏曲中丑角的扮相,出现在龙舞中。四川龙舞轻巧快捷、诙谐风趣、雄浑大气、庄严神圣的审美特征,是四川人对龙的认识的表达,是四川人性格情趣的展现。......
2023-11-04
在羌族民族民间舞蹈的搜集调查结束后,我们羌舞小组立即对羌族民间舞蹈的风格、韵律,以及舞种、名称做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与界定。我们一致认为羌族的民间舞蹈,绝不能再称为“羌族锅庄”了。为此在为羌族舞蹈的定名上,我们反复征求羌族的舞蹈能手、当地的老人和本民族的文化干部的意见,慎重地找寻接近羌语语音的标准汉音字来定名,丝毫不马虎。......
2023-11-04
清晨从各地赶来的彝族群众,结队成群地从山间小路拥向火把节活动的现场。“都火”是在悠扬的歌声中展现彝族姑娘美丽的舞蹈形式,参加表演的年轻姑娘挺拔的身姿,优雅的神态,含蓄典雅,揭示着彝族人民的审美取向。普格县火把节上的“都火”彝族“都火”布拖县的姑娘披着毛毡的披衫表演“都火”......
2023-11-04
《巴渝舞》来源于巴蜀地区巴人的一支——民的民间军武舞蹈。经过宫廷乐人的学习、加工、改编,成为汉代百戏表演、宫廷宴乐中的重要节目的《巴渝舞》,至晚到魏初时仍唱着民本民族的歌词。这段叙述我们可以得知两个意思,其一是传至魏初时,《巴渝舞》有四段歌词,说明在汉代《巴渝舞》一直是四段体的结构。所以《巴渝舞》是一个唱着民本民族的歌词曲调,边歌边舞的歌舞形式。......
2023-11-04
因为我要准备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舞蹈集成工作会议材料,我把他们带到龙溪后,即返回成都,由杨代华和黄玉如带领羌舞小组,展开对羌族舞蹈的第二次调查。)这一次调查历时34天,至9月22日返回成都。我们对羌族民间舞蹈的调查搜集工作告一段落后,接踵而来的是对我们调查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对羌族民间舞蹈的舞种、风格风貌以及动作韵律的分析研究。......
2023-11-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