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四川舞蹈《莲箫》和《彩莲船》脱胎重现

四川舞蹈《莲箫》和《彩莲船》脱胎重现

【摘要】:“莲箫”即广泛流传在北方称为“霸王鞭”的舞蹈,以镶嵌铜钱的竹棍击打身体的各部位,边唱边舞,在四川流传历史悠久,几乎遍及全川。在川剧的传统剧目中,有剧中男主人公在穷极潦倒的境况中,以打“莲箫”乞讨谋生的情节,可见“莲箫”在明末清初前已在四川盛行。“彩莲船”亦是唱舞一体的形式,与各地流行的“采莲船”相似,我们在广汉市录制了这一节目。

“莲箫”即广泛流传在北方称为“霸王鞭”的舞蹈,以镶嵌铜钱的竹棍击打身体的各部位,边唱边舞,在四川流传历史悠久,几乎遍及全川。在自贡市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7年)的自贡井关帝庙(后为西秦会馆)内的右中殿客廨门左衬枋上,雕刻了一个莲箫女刷金的木雕像,她身穿彩衣,头扎兔耳巾,右手高举莲箫棍,左手托在棍端,作“射雁”状,姿态优美、形象生动。

川剧的传统剧目中,有剧中男主人公在穷极潦倒的境况中,以打“莲箫”乞讨谋生的情节,可见“莲箫”在明末清初前已在四川盛行。

自贡市西秦会馆衬枋上雕刻的莲箫女(亚欣供稿)

“莲箫”在年节活动中组成舞队,随龙、狮、彩船等沿街表演,有的地方在喜庆活动用“莲箫”作贺喜祝福的项目。“莲箫”过去也成为流浪艺人表演的求生手段,他们走村串乡,沿街卖艺,有一些技艺超群的艺人及其表演的段子,深为人们喜爱,如:重庆江北有著名的莲箫艺人李自由,他的“矮子莲箫”以跪、蹲、滚、躺和夸张的扭摆动作为特点,他的《耳朵钻床脚》响彻江北一方;彭山县凤鸣镇谢国清、马金花夫妇的“夫妻莲箫”,马金花打莲箫表演,谢国清是一位盲人,他边拉胡琴边为马金花伴唱。马金花的动作细腻灵巧,常将莲箫棍转动于手掌心上,并在长凳上扭、跳、转身,她的“犀牛望月”“雪花盖顶”“苏秦背剑”和双莲箫的“双蛇缠腰”“蜻蜓点水”等动作别具一格。

彭山“夫妻莲箫”的表演(四川艺术研究院1988年录像资料截图)

重庆艺人表演的“莲箫”(袁洪光供稿)(www.chuimin.cn)

重庆“矮子莲箫”(袁洪光供稿)

在《舞蹈集成》中担任撰写“莲箫”项目的原战旗歌舞团副团长张耀棠,为这一项目做了大量的工作,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在查阅的资料中,清嘉庆年刊印的刘诗量著《成都竹枝词》中有一段词说:“贫女谋生亦可怜,竹竿凿眼贯铜钱。逢人高唱湖南调,柳柳连来柳柳连。”四川“莲箫”的衬腔上半句正是“柳啊柳连柳”,下半句则是“荷花一朵莲海棠花”;《民族音乐概论》中收入的湖北“打连响”曲调,几乎与四川“莲箫”曲调完全相同。以此推论四川“莲箫”可能是明末清初向四川大移民时,由湖北、湖南和陕西等地的移民传来,我以为这一论断是成立的。“莲箫”的渊源引起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想法,即这一歌舞形式,是否与唐代流传于川东一带的“竹枝歌舞”有关呢?现已无法找到有力的依据,但是无论怎样,“莲箫”属于移民文化范畴是可以肯定的。

“彩莲船”亦是唱舞一体的形式,与各地流行的“采莲船”相似,我们在广汉市录制了这一节目。一女子着华丽的彩装,将竹篾扎制的彩船系于肩部和腰间,双手握船帮立于其中,做船在水中漂游,前翘后俯、左右摇动的动作;船两旁有手执船桨的四人做划船状;船前一男子着时兴的装束,唱民间小调,随意舞动,在川剧锣鼓的伴奏中,舞队走走停停,绕场而舞。“采莲船”在四川亦是流传广泛的舞种,在节庆活动中随游行舞队沿街表演,据民间艺人讲,这一形式也是从外省传入的。

“采莲船”(林堃1988年摄于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