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四川独有特色的龙舞-我与四川民族民间舞蹈

四川独有特色的龙舞-我与四川民族民间舞蹈

【摘要】:在舞蹈艺术中“龙舞”则表达着人们对龙的崇敬、喜爱以及蕴含其中的信仰。四川的龙舞即有全国普遍都有的圆形龙身形象威严的“大龙”,在四川称为“浑龙”“大龙”“彩龙”“正龙”。“铜梁大龙”为24节的大龙,据史料记载在四川曾经有号称100节的大龙,这样的龙舞只能在大型活动的大场面中表演。以后罗海清逐渐将舞龙的技法掺杂着过去舞“草把龙”的技法,一起教给罗银坤和他的三位哥哥。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龙文化的痕迹。在舞蹈艺术中“龙舞”则表达着人们对龙的崇敬、喜爱以及蕴含其中的信仰。四川的龙舞即有全国普遍都有的圆形龙身形象威严的“大龙”,在四川称为“浑(在四川念kun)龙”“大龙”“彩龙”“正龙”。“铜梁大龙”(现属重庆市)为24节的大龙,据史料记载在四川曾经有号称100节的大龙,这样的龙舞只能在大型活动的大场面中表演。为适应四川农村居住分散,大场地较少,适应龙舞进农家祈福除秽的信仰要求,更多的是小型的龙舞表演,即便是圆形龙身,也多为7节或13节的“小彩龙”;在四川较多的是用布片作龙身的“布衣龙”,称为“小金龙”,即一头一尾有彩绘描金的龙头、龙尾的造型,中间的龙身用长条的布片连在一起,形成一条龙的形状。“小金龙”一般是五节、七节,其耍法有许多套路,表演形式又是花样繁多,可五人耍五节、七人耍七节,有三人耍五节、两人耍五节、两人耍三节、四人耍七节,还有一人耍三节的。这种“小金龙”的表演,只见布带在眼前翻飞,舞者在其中穿梭跳跃,以相互配合默契快捷灵巧取胜。

四川人在龙舞上,展现着丰富的想象、才华和性格,几乎能将生活中的许多事物与龙舞联系上,如:用生活中的板凳做成龙来舞,称为“板凳龙”;重庆的挑筐搬运工人用扁担和箩筐用绳索连起来舞,称为“扁担龙”;用桃子形的道具连起来舞,称为“桃子龙”;橙子用绳子连起来舞,称为“橙子龙”;甚至赤膊上身的人前后扶腰相接的舞动,称为“人龙”。在“大龙”“彩龙”的造型上又是花样繁多,有龙头高昂的“硬脖子龙”、龙颈弯曲的“曲颈龙”、龙尾则有连接一节弯曲状龙尾的“盘尾龙”、龙尾高跷的“翘尾龙”;在表演形式上也是花样繁多,除整龙的表演外,还有龙头不与龙身连接的“断颈龙”、龙尾不与龙身连接的“断尾龙”、龙节之间完全不相连接的“断节龙”……四川龙舞的形式丰富和种类多样在全国是十分突出的。

经我的推荐,“铜梁大龙”参加了1995年国庆节的游行活动,并在2005年天安门前的国庆晚会中,以九条大龙的场面做精彩的表演。

“铜梁大龙”的表演(四川省艺术研究院1988年录像资料截图)

“铜梁大龙”盘龙的形象(林堃1988年摄于大足)

成都“曲颈龙”(林堃1988年摄于成都望江楼大门前)

绵竹“小金龙”(林堃1986年摄于绵竹)

“桃儿龙”(林堃1986年摄于遂宁) 

1986年春节我们到下面做汉族民间舞的采访录像,在古蔺的一个小镇上,我们看到一条“火龙”的精彩表演。那时是一个下着小雪的寒冷夜晚,在乡场上簇拥着满街的观看人群,舞龙者赤裸着上身,只着一条短裤,在路灯微弱的光亮中,奋力地随龙头奔跑、舞动着,只见龙身上下飞舞,曲绕翻腾。在街口的路旁早已架设了烧铁水的火炉和坩埚,舞至高潮时,周围一些人用“呲花筒”呲出的火花向舞者身上喷烧;这时铁水在坩埚里完全熔化,一人用一小勺子舀出一勺铁水,抛向空中,另一人用木拍子向在空中的铁水拍去,顿时异常明亮的铁水花,在暗黑的夜空中绽放开来,它飞驰着、爆裂着,绚丽的夜景五彩缤纷。铁水火花连续爆裂着,一些铁水花还向舞者赤膊的身上拍洒,考验着舞龙人的毅力和体魄,他们更加奋力地舞着,满天的“呲花筒”火花、铁水火花,合着“火龙”的翻舞,渲染着节日的气氛。

我看到这条龙却是断尾龙的形式,耍龙尾的舞者头戴着一顶草帽圈,鼻子上端画一块白色和两眼的黑眼眶,明显是小丑的装扮。他举着龙尾节,跟着龙身跑跳着,一边保持着与龙身象征式的连接,一边不停地和周围观看的孩童们嬉戏逗乐,一幅和谐的田园气氛。

“板凳龙”(林堃1988年摄于大足)

重庆“扁担龙”(林堃1988年摄于重庆青木关)

龙舞是带有中华民族图腾崇拜和祈福除灾等信仰内容的舞蹈,在这里却从神坛降落到民间,在神圣的光环中融进了浓浓的凡间色彩。这个龙舞的表演,让我感到四川人诙谐的性格和不拘一格的创新和乐观的思维。

在四川著名的年画之乡绵竹有一幅清代四联版的《迎春图》年画,其中的第二版刻画了龙舞和狮灯的图像。

尽管如此,龙在人们的心中仍是神圣的。四川的龙舞以小型居多,是因为四川农村的居住分散,较少有大场地,更是因为四川人对龙的虔诚信仰,春节期间龙舞是必不可少的,龙舞的红火,预示着来年的兴旺;家家户户纷纷邀请龙舞进屋、扫圈,祈求人畜安平;在喜庆的婚礼中,还要请龙舞进洞房、踩喜床,保佑新婚夫妇早生贵子幸福美满;在干旱时人们自发兴起舞“草龙”,向天神乞求甘霖,人们的祈求充斥在这些小型的龙舞中。这些小型的龙舞,以快速敏捷的变化使人目不暇接,默契协同的配合让人叹为观止,那些繁多复杂的套路变化蕴含着四川人的聪慧,展现出四川人健壮灵活的体魄。

图中的龙舞是七节的布衣断尾龙,舞龙尾的人为小丑装扮(www.chuimin.cn)

内江“小金龙”(林堃1987年2月摄于内江)

内江“小金龙”前往农家(四川省艺术研究院1987年录像资料截图)

“小金龙”进农家屋内朝贺春节(四川省艺术研究院1987年录像资料截图)

“小金龙”在农家院内表演(四川省艺术研究院1987年录像资料截图)

“小金龙”在农家院内表演(四川省艺术研究院1987年录像资料截图)

在四川的龙舞中,泸县的“雨坛彩龙”由于创始人的独特思维,使它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个舞种的发现和推出,当时泸州市群众文化馆的杨晴(后为泸州市舞蹈家协会主席)做了大量工作。为了解这一舞蹈的详细情况,他几次冒雨步行前往泸县雨坛乡,向“雨坛彩龙”创始人之一的罗银坤了解“雨坛彩龙”的诞生和他们的想法。

雨坛乡地处泸县、荣昌和隆昌三县交界处的龙洞山上,因远离河流常年干旱,历史上即是设坛求雨的地方,由此在这里修建了雨坛寺,雨坛的地名也因此而生。罗银坤说:历史上在这里都是用稻草扎一条“草把龙”来求雨,在年节活动中,这里也是耍七节的“草把龙”。大约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他的舅公王世品,从两广一带回来,因为他在那里曾经学过一些两广舞龙的技法,就提出要把这里的“草把龙”改为“彩龙”,并逐渐把从外面学到的舞龙技法传授给他的七叔罗海清等人,他们舞起来逐渐产生了“雨坛彩龙”的雏形。以后罗海清逐渐将舞龙的技法掺杂着过去舞“草把龙”的技法,一起教给罗银坤和他的三位哥哥。他们对龙舞的舞具做了突出个性的修改,龙头额高吻短,两眼前突可动,龙尾加长为鲢鱼尾形,圆形的龙身加以彩绘,1919年,这条“雨坛彩龙”突显在人们的眼前,可见这条彩龙掺和着本地和两广的文化痕迹。

我在雨坛乡为“雨坛彩龙”做搜集录像时,看到由罗银坤带领的这支舞队,一出场就使我十分震动,我看到的是一条与其他龙舞的表演完全不同的龙,我感到这是一条活生生的龙,是一条有感情、有思想的龙。出场“龙出洞”不是一般的出场,而是在“宝”的引诱下,从“洞”中探出头来查看,仰头扭身龙嘴一张一合巡视四周,似乎想着什么,然后回身低头摸索着退回了“洞”中。以后在“宝”的再次引诱下,才似蛟龙腾空冲出“洞府”,开始巡游广阔的天空,表演龙舞的套路、花头。

这条龙如此生动的表演,是与罗银坤对这一龙舞的尽心倾注分不开的。他说:“耍龙灯首先是人要活,人要像龙一样去看、去动,这样龙的看和动才有神。耍龙灯耍的是人心,耍龙的人要手随眼动,眼随心动,手、眼、心一齐动,龙自然就活起来了。”他的话是何等的精辟呀!

我在2000年应“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国庆节文化广场演出、游行活动的组织者梁力生的邀请,推荐一个节目到北京参加游行和演出活动。我推荐了“雨坛彩龙”,并请泸州的杨晴办理此事。杨晴为适应北京活动的要求,在龙舞原有的基础上,做了调整和修改,由7节增为13节,以金、银两条龙的造型,使其形象生动、节奏紧凑,在北京的活动中获得很高的评价,并获得金奖。2000年10月22日在铜梁举行的“重庆·首届中国铜梁龙灯艺术节‘龙之本’中国龙文化与龙舞艺术学术研讨会”上举行的全国龙舞比赛中亦获得最高的金奖。后来又应全国文联第八次代表会和作家协会第七次代表会联合晚会的邀请,与南狮、北狮合作为这次会议作演出,盛赞为“东方活龙”,当时的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还为这条龙开光点睛。

1986年我与“雨坛彩龙”创始人之一的罗银坤(左)合影

“雨坛彩龙”中“双龙盘柱”(林堃1986年摄于泸县)

“雨坛彩龙”中“双龙砌塔”(林堃1986年摄于泸县)

“雨坛彩龙”的表演(四川艺术研究院1986年录像资料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