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龙舞的生成、发展、流传,是和民俗活动密不可分的。在四川,中华民族最重视的节令——“春节”的活动中,龙舞是其中的主要项目。四川专用于祈雨的龙舞是“水龙”,新津县《五阳镇志》,就有耍“水龙”的记载。......
2023-11-04
四川的小“花灯”为一男一女(一旦一丑)的歌舞表演,男子多为小丑装扮,头戴草帽,手持蒲扇(也有持折扇的),女子一手持彩扇一手持彩巾(也有双手持彩巾的),这一角色过去一般由俊俏的男童扮演。表演时以演唱民间小调为主,如《盘花》《采茶》《十二月》《二十四节》等。
四川“花灯”表演活动的历史久远,从志书的记载和考古文物的发现中,这种一旦一丑双人表演形式的“花灯”,曾经是四川中心地带流传非常广泛且时代久远的舞蹈形式。
在各地“花灯”艺人的传说中,四川“花灯”的起源都称“唐朝起,宋朝兴”。四川省唐代出土的有关舞蹈的文物资料很少,宋代的文物中关于舞蹈的资料,有2002年泸县石桥镇新屋嘴村宋代的墓葬出土的一批石刻文物,我去拍摄了一些照片,其中不仅有手持荷花的人物雕刻,还有一件刻画了一幅双人歌舞表演的图像。这幅图可能是墓室中拱顶部的装饰,因墓室的限制,图像制作成弧形,图中间为一男一女的歌舞表演,两旁为一人吹笛、一人执拍板,两人执鼓为之伴奏。在表演者的前面有一排栏杆,我认为应是宋代市井的表演场地——“勾栏”的台边,类似我们在旧式舞台边缘上低矮的栏栅。
泸县石桥镇新屋嘴村宋墓出土勾栏表演石刻(林堃2003年4月7日摄于泸县)(www.chuimin.cn)
泸县石桥镇新屋嘴村宋墓出土石刻二人歌舞局部(林堃2003年4月7日摄于泸县)
这幅图像一方面说明在宋代四川已产生繁荣的市井文化,另一方面这幅图像中以笛子、拍板和细腰小鼓作歌舞演唱表演形式的伴奏,多见于四川晚唐和宋代的墓葬中,如:成都的永陵24幅乐舞雕塑,华蓥山市安丙墓中的乐舞图像。泸县的这幅图像中的两人表演明显为歌舞动作,可以认定四川在宋代时就已有一男一女类似“花灯”的双人歌舞表演形式。在墓葬中出现这一图像,可见这一表演形式在当时的民间文化生活中,已占有一定的位置。我们在四川仅存的清代以来的府县志书“节令习俗”中,看到不少有关“花灯”的记载。如: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什邡县志》中载:“儿童扮采茶歌灯”;清嘉庆十八年《洪雅县志》中载:“自九日至此夜,办灯火,唱《采茶》《纺棉》等歌,……”;清嘉庆二十年《温江县志》载:“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子弟巧扮女粧,携灯唱采茶歌,……”;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丹棱县志》载:“自九日至此夜,办灯火,唱《采茶》《纺棉》等歌,……”;民国十七年(1928年)《雅安县志》载:“十五日为‘上元’,……乔装沿门讴俚曲,曰‘唱花灯’。”民国十八年(1929年)《合江县志》载:“以男扮女,项黄腰大,而脂粉嫣然;别扮小丑,左执汗巾,右秉葵扇以戏之,婆娑蹀躞,唱《采茶歌》,余人和之,金鼓为节,彻夜乃息。……”(遗憾的是因明末清初时四川战火的破坏,明代以前的史志几乎丧失殆尽,我们没有找到明代以前四川的府县志书对民间舞蹈的记载资料。)在这些记载中的《采茶》、唱采茶歌,都指向“花灯”的表演形式,其《合江县志》的描绘,“执汗巾”“秉葵扇”正是我们现在看到“花灯”的表演情景,说明“花灯”在四川从宋代至明清,在汉族地区的流传是相当广泛的,是四川汉族民间舞蹈的主要舞种。但是我们在1980年开始的《舞蹈集成》的普查中,只见到秀山、古蔺、芦山、丹棱和叙永还有“花灯”的流传,而只有秀山、古蔺和芦山的花灯还有半职业性的表演者,保留着较完整的舞蹈表演套路、节目和剧目,在春节和节庆中活跃在乡村、城镇,而在靠近中心城市的腹心地带则难觅它的踪迹。这一现象让我们看到“花灯”这一表演形式,至近代以来明显地呈现出逐渐衰落的势态,我以为这一点正体现了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我在几次到芦山县考察“芦山花灯”时深有体会。单纯的民间小调的歌舞表演发展到一定的时期,人们的审美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则希望看到具有具体内容的表演形式,于是开始在“花灯”中不再只是唱流行的小调——唱四季、歌十二月,而出现了有简单内容的节目,如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的《路遇》、反映具体风土人情的《上四川》等。以后又产生了有简单的人物和情节的“花灯小戏”,如《安安送米》《送嫂》《裁缝偷布》等剧目,并由场坝平地的演出移到小台子上,这种形式在芦山称为“台灯”。芦山的人告诉我们,在我们80年代调查时,这类“台灯”“小戏”已有传统节目33个之多。在艺术的发展中,这类“花灯小戏”经过专业艺人的提高、发展,逐渐使其角色行当、表演规范程式化,进入戏曲的范畴,即升格为四川的“灯戏”,以后成为“川剧”中的声腔之一。在四川以成都为中心的腹心地带,由于“川剧”的兴起,使得曾经兴旺的“花灯”逐渐失去了观众,而它在四川省的边缘地带,尽管逐渐接受川剧表演程式的影响,仍兴盛地发展着,可以说四川的“花灯”展现着民间歌舞向舞台戏曲艺术发展的进程。
我们在《舞蹈集成》中,重点作了当时保留较好的“古蔺花灯”“秀山花灯“和“芦山花灯”的调查搜集和编写工作。
有关蜀舞撷萃 我与四川民族民间舞蹈的文章
四川龙舞的生成、发展、流传,是和民俗活动密不可分的。在四川,中华民族最重视的节令——“春节”的活动中,龙舞是其中的主要项目。四川专用于祈雨的龙舞是“水龙”,新津县《五阳镇志》,就有耍“水龙”的记载。......
2023-11-04
巴蜀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一支重要的文化,她不仅是形成于距今约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地域文化,还是影响我国西南诸省,甚至江汉平原的一支古老的文化。巴蜀两族同属氐羌族系,是为民族学家、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认定了的,巴蜀文化的源,所承袭的文化是氐羌文化。春秋晚期巴国辗转进入川东地区,并成为当地各族群的统治者,巴国的青铜文化与巴地的石陶文化相融合,才成为以后称之为的巴文化。......
2023-11-04
四川龙舞是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舞蹈的形式,展现人们共同的对龙的信仰崇拜,寄寓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四川的“断尾龙”即是将尾节的舞者,依戏曲中丑角的扮相,出现在龙舞中。四川龙舞轻巧快捷、诙谐风趣、雄浑大气、庄严神圣的审美特征,是四川人对龙的认识的表达,是四川人性格情趣的展现。......
2023-11-04
“卡斯达温”男子在前女子随后,以小碎步结合身体的反复左右小转身,随着前后相应地发出一声声的呼喊声,在呼喊声中前后相继一波接一波地高举长刀进入场地,作顺时针方向绕场成圆圈后站定。“卡斯达温”是我省藏族舞蹈中遗存的十分珍贵的舞蹈,它不仅结构完整,表现了这支藏族威武不屈的精神、坚强的性格;女子转身快速转臀的动作,也为我们透露出这支民族古老舞蹈文化特有的形态。......
2023-11-04
在祭祖活动中主要的形式是“梯玛”在祖庙内,面向祖先神的神案,跳“摇宝宝”。所谓“摇宝宝”是指梯玛作舞时手中舞动的主要舞具——“八宝铜铃”,称为“宝宝”而得名。在我们1984年去秀山石堤海洋乡作“摇宝宝”录像时,王世玉已是75岁的老人了,据说,在我们录下他的表演半年后他就去世了。......
2023-11-04
会演后西南军区举办了一个多月的文训团,我们学了有藏族舞蹈内容的《军民打青稞》,以后又排演了《年轻的月亮》。在《舞蹈集成》的工作开展起来以后,我过去对四川藏族舞蹈的了解,加上集成工作中的调查和资料的搜集,对重点舞种的录像,并广泛阅读有关藏族历史文化的资料,使我对藏族历史和藏族的舞蹈文化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当我们走进四川的藏族地区,去探索他们的舞蹈文化时,感到他们的舞蹈是那么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2023-11-04
在羌族民族民间舞蹈的搜集调查结束后,我们羌舞小组立即对羌族民间舞蹈的风格、韵律,以及舞种、名称做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与界定。我们一致认为羌族的民间舞蹈,绝不能再称为“羌族锅庄”了。为此在为羌族舞蹈的定名上,我们反复征求羌族的舞蹈能手、当地的老人和本民族的文化干部的意见,慎重地找寻接近羌语语音的标准汉音字来定名,丝毫不马虎。......
2023-11-04
清晨从各地赶来的彝族群众,结队成群地从山间小路拥向火把节活动的现场。“都火”是在悠扬的歌声中展现彝族姑娘美丽的舞蹈形式,参加表演的年轻姑娘挺拔的身姿,优雅的神态,含蓄典雅,揭示着彝族人民的审美取向。普格县火把节上的“都火”彝族“都火”布拖县的姑娘披着毛毡的披衫表演“都火”......
2023-11-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