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蜀舞撷萃:四川汉族舞蹈中的巴蜀文化与移民文化交融

蜀舞撷萃:四川汉族舞蹈中的巴蜀文化与移民文化交融

【摘要】:那时“秀山花灯”在四川文化界被认为是四川汉族民间舞蹈具有代表性的舞种,1964年,我作为战旗歌舞团的演员,前往现属重庆的涪陵秀山县,对秀山花灯作过一次调查。但是真正较全面地认识四川汉族民间舞蹈,还是在《舞蹈集成》的搜集调查工作中。

四川在古代称为巴蜀,原来是居于西南一隅的巴国和蜀国。我们从三星堆文化、宝敦文化、金沙遗址和巴文化中,可见早在先秦时期,巴和蜀地的文化就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出土的大批青铜、玉制的祭祀用品,揭示出在4000多年前,这里已有大规模祭祀神灵的活动,其中的玉戈、玉璋无疑是用于祭祀舞蹈的道具。秦灭巴蜀后,巴蜀从邦国变为秦王朝的巴郡和蜀郡,巴蜀文化从邦国文化变为秦王朝的地域文化,中原大量的移民进入巴蜀,并开始在这里办学,带进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在这里出现了大文学家扬雄和司马相如都江堰水利的兴建,成都平原成为不惧旱涝的粮仓。经济的发展,带动着文化的兴盛,巴蜀人民勤劳、乐观、勤于学习、善于创新的性格,在这里得到崭新的发展,我们在四川汉族舞蹈中,充分地感受到这一点。在四川汉代的墓葬中,考古发现了大量的汉画砖、画像石和陶舞俑以及青铜器皿上的舞蹈图像,其中不乏展现出巴蜀舞蹈文化的特点,其数量之多、图像之珍贵,可与中原安阳等地出土的汉代舞蹈资料相媲美。

在四川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又经历了多次大的事件,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个时段中,长期反复的战乱,巴蜀大地人口锐减,田地荒芜,在前代的志书中,就有用山林中大型的野兽进入城郭的情况,来说明当时肃杀的情景。战事过后,中央朝廷为恢复巴蜀这一重要的粮仓,采取了向这里大量移民的办法,这就是所谓的“湖广填四川”。至今四川还保存着不少广东客家人聚居的乡镇,不少的人家都称自己的祖先是从湖北麻城孝感来的,这些移民的到来带来了以湖广文化为主的外地文化,这些移民文化掺进四川本地的文化中,逐渐成为四川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知道川剧中有五大声腔,即昆、高、胡、弹、灯,其中的“昆”是来自于江苏一带的“昆曲”,流入四川逐渐演变为具有本地特色的“川昆”;“高”是“高腔”,是来源于江西、湖北一带的“弋阳腔”;“胡”即胡琴戏,是源于“徽调”和“汉调”,并吸收了陕西“汉中的二黄”的成分;“弹”即“弹戏”源于山西的“秦腔同州梆子”;“灯”即“灯戏”是从四川的“花灯戏”中提炼形成。可见在川剧五大声腔中只有“灯戏”是四川本土文化的产物,说明在现有的四川文化中包容着许多外地的文化。这些以湖广为主的移民文化和四川本土文化,交织在四川的各种文化形态中,形成了四川文化的多彩多姿,我们在四川汉族的民间舞蹈中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

我最早接触四川汉族舞蹈是在1956年,当时我是四川军区文工团的一名舞蹈演员,团长元青要求我们要深入生活,了解、学习四川的民间文化,全团人员这一年的春节期间分两组,全部下到农村和当地的农民一起过春节。我们小组到了宜宾高县的农村,在这里我看到他们的“狮灯”“莲箫”“牛牛灯”“车灯”,学着唱“柳连柳”(“莲箫”中的衬词),体验了他们诙谐、风趣的情调。1960年,我又到四川省川剧学校,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与毕业班一起学习川剧的基本功、武生表演的“扯势口”等身段。那时“秀山花灯”在四川文化界被认为是四川汉族民间舞蹈具有代表性的舞种,1964年,我作为战旗歌舞团的演员,前往现属重庆的涪陵秀山县,对秀山花灯作过一次调查。1980年1月20日,我在四川省群众艺术馆与舞蹈工作室的黄玉茹、音乐工作室的杨明辉又去古蔺和秀山,在古蔺,与了解“古蔺花灯”的县文化馆和县中学老师熊炎等人做了详细的交谈,接着2月13日到秀山,与当时秀山花灯剧团的团长李树广和县文化馆的人,交谈了关于“秀山花灯”的一些情况。并在晚间到乡下感受民间春节的气氛,去追看“龙灯”和“秀山花灯”现场表演的情景。(www.chuimin.cn)

但是真正较全面地认识四川汉族民间舞蹈,还是在《舞蹈集成》的搜集调查工作中。在《舞蹈集成》的工作中,我们几乎走遍了四川各地搜集和录制各地、市普查后确定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项目,这些项目展现出四川人的情趣、性格,蕴含着四川历史、文化的积淀。

四川汉族的民间舞蹈,大多称为××灯,如:“龙灯”“狮灯”“蚌壳灯”“鲤鱼灯”“车车灯”“牛牛灯”“花灯”等,并且多在每年的元宵节期间表演活动。有的舞蹈中舞动的道具确实是扎制成灯的形状,其中点着蜡烛或油捻,在夜间舞动,如“亮龙”“亮狮”,这类舞蹈因有点燃的蜡烛或油捻,不能做较大的动作,主要是形象展示。而四川大多称为灯的民间舞蹈却与“灯”无关,如:“狮灯”“车车灯”“牛牛灯”“马马灯”“蚌壳灯”……有的在舞蹈中只以彩灯做装饰起陪衬和照明的作用,如“花灯”。经过调查考证,我以为冠以“灯”的这一称谓,是与这些民间舞蹈的表演活动多在每年的元宵灯节为高潮有关,即所谓“闹灯”。在对四川民间舞蹈起源调查时,大多称传说是“唐朝起,宋朝兴”。“龙灯”称是因唐朝魏徵在与皇帝下棋时斩了老龙王的头,老龙王向皇帝要命,于是皇帝下令舞龙赔偿;“花灯”则说唐朝皇母双眼失明,许愿医好眼睛,全国点花灯庆贺……据我们考查,汉族的民间舞蹈活动多集中于春节期间,而在上元灯节形成高潮。据《岁华纪丽谱》载:“上元节放灯旧记称唐明皇上元京师放灯甚盛,叶法善奏曰成都灯亦盛……宋开宝二年命上元放灯三夜,自是岁以为常。”汉族民间舞蹈,依“岁以为常”的上元灯节“放灯”活动为平台而兴盛起来,所以大多称为“××灯”,而四川汉族民间舞蹈在唐、宋时期兴盛起来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