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四川民族民间舞蹈蜀舞撷萃,详解会理县的彝族舞蹈谷追

四川民族民间舞蹈蜀舞撷萃,详解会理县的彝族舞蹈谷追

【摘要】:普格的火把节后,我们赶往会理县称为红彝聚居的小黑箐,录制他们的舞蹈“谷追”。第二天我们在这里学校的操场上,专门逐节目地录下了“谷追”的每一个舞段。“谷追”汉语称为“跳蹀脚”,是流传于凉山州的会理、会东、宁南和攀枝花的米易等县,彝族节庆活动中自娱性的舞蹈。

普格的火把节后,我们赶往会理县称为红彝聚居的小黑箐,录制他们的舞蹈“谷追”。这里的火把节略晚于普格,晚间我们望着远处山间人们举着的火把,像串串晶亮的珍珠,蜿蜒曲折,流向我们这里。这里的人们欢快地迎接他们,接着围绕着篝火跳起了他们的舞蹈,欢快的气氛笼罩着每一个人。第二天我们在这里学校的操场上,专门逐节目地录下了“谷追”的每一个舞段。

“谷追”汉语称为“跳蹀脚”,是流传于凉山州的会理、会东、宁南和攀枝花的米易等县,彝族节庆活动中自娱性的舞蹈。录像中,我们看到在场中的人们,一男一女相间牵手结成舞队,排在舞队最前面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持一块白毛巾挥舞着,带领舞队舞蹈,队尾是一位女子,也持一块毛巾,随舞蹈动作舞动。舞队依逆时针方向行进,男子和女子的舞蹈动作则是相对而作,表现出彝族舞蹈在舞队中两两对舞的形态。在舞蹈中多见单脚和双脚的跳、跺(他们称为“蹀脚”),并与相邻舞伴的做对脚、合脚(两人以脚掌相合)的动作,相互牵连的手臂,则做每拍一次向前绕圈的动作。在场中,有两人吹奏竹笛为舞蹈伴奏。欢快的舞步,悠扬的笛声,给人们以热烈、淳朴、活跃、欢畅的感染。

 小黑箐“谷追”(四川省艺术研究院1984年录像资料截图)

小黑箐“谷追”中“背榨把”的表演(四川省艺术研究院1985年录像资料截图)(www.chuimin.cn)

在“谷追”的舞段中,多为与反映生活有关的内容,如:与动物有关的“斑鸠吃水”“撵雀儿”“苍蝇搓脚”“马套拐”;与劳动有关的“洗麻线”“背榨把”;与舞蹈形态有关的“欢迎步”“云南脚”等。其中“背榨把”是相邻的两人,反复转身以背紧紧相靠,同时晃动着的身体,双臂的绕动,形象地表现了身背重物又由衷地欢乐的情绪,人们感受到在舞蹈中的劳动生活情景和真挚、淳朴的感情。

 这里的彝族与大凉山腹心地带的彝族有着明显的差别,在服饰上女子不穿长裙,而着绣有彩色团花图案和花边的长裤和上衣,系绣花围腰。据这里的老人讲,这一带的彝族是在清代年间从云南元谋迁过来的,“谷追”的名称和云南楚雄州元谋一带的彝族舞蹈称为“姑遮”或“锅遮”,是谐音,舞蹈亦有相同的舞段,可见这里的彝族与金沙江西岸的云南元谋一带的彝族确有关联,其舞蹈文化有着明显的相同之处。

小黑箐“谷追”(林堃1985年摄于会理小黑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