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彝族是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我们在《舞蹈集成》普查时,据省民委的调查统计材料,居住在我省的彝族达178万之多,其中居住在大小凉山地区的就有150多万。在会理、会东、宁南等称为小凉山地区的彝族,由于靠近云南的彝族聚居区,并与汉、傈僳等民族杂居,其舞蹈文化呈现较开放的与杂居民族交融的色彩。......
2023-11-04
普格的火把节后,我们赶往会理县称为红彝聚居的小黑箐,录制他们的舞蹈“谷追”。这里的火把节略晚于普格,晚间我们望着远处山间人们举着的火把,像串串晶亮的珍珠,蜿蜒曲折,流向我们这里。这里的人们欢快地迎接他们,接着围绕着篝火跳起了他们的舞蹈,欢快的气氛笼罩着每一个人。第二天我们在这里学校的操场上,专门逐节目地录下了“谷追”的每一个舞段。
“谷追”汉语称为“跳蹀脚”,是流传于凉山州的会理、会东、宁南和攀枝花的米易等县,彝族节庆活动中自娱性的舞蹈。录像中,我们看到在场中的人们,一男一女相间牵手结成舞队,排在舞队最前面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持一块白毛巾挥舞着,带领舞队舞蹈,队尾是一位女子,也持一块毛巾,随舞蹈动作舞动。舞队依逆时针方向行进,男子和女子的舞蹈动作则是相对而作,表现出彝族舞蹈在舞队中两两对舞的形态。在舞蹈中多见单脚和双脚的跳、跺(他们称为“蹀脚”),并与相邻舞伴的做对脚、合脚(两人以脚掌相合)的动作,相互牵连的手臂,则做每拍一次向前绕圈的动作。在场中,有两人吹奏竹笛为舞蹈伴奏。欢快的舞步,悠扬的笛声,给人们以热烈、淳朴、活跃、欢畅的感染。
小黑箐“谷追”(四川省艺术研究院1984年录像资料截图)
小黑箐“谷追”中“背榨把”的表演(四川省艺术研究院1985年录像资料截图)(www.chuimin.cn)
在“谷追”的舞段中,多为与反映生活有关的内容,如:与动物有关的“斑鸠吃水”“撵雀儿”“苍蝇搓脚”“马套拐”;与劳动有关的“洗麻线”“背榨把”;与舞蹈形态有关的“欢迎步”“云南脚”等。其中“背榨把”是相邻的两人,反复转身以背紧紧相靠,同时晃动着的身体,双臂的绕动,形象地表现了身背重物又由衷地欢乐的情绪,人们感受到在舞蹈中的劳动生活情景和真挚、淳朴的感情。
这里的彝族与大凉山腹心地带的彝族有着明显的差别,在服饰上女子不穿长裙,而着绣有彩色团花图案和花边的长裤和上衣,系绣花围腰。据这里的老人讲,这一带的彝族是在清代年间从云南元谋迁过来的,“谷追”的名称和云南楚雄州元谋一带的彝族舞蹈称为“姑遮”或“锅遮”,是谐音,舞蹈亦有相同的舞段,可见这里的彝族与金沙江西岸的云南元谋一带的彝族确有关联,其舞蹈文化有着明显的相同之处。
小黑箐“谷追”(林堃1985年摄于会理小黑箐)
有关蜀舞撷萃 我与四川民族民间舞蹈的文章
在四川,彝族是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我们在《舞蹈集成》普查时,据省民委的调查统计材料,居住在我省的彝族达178万之多,其中居住在大小凉山地区的就有150多万。在会理、会东、宁南等称为小凉山地区的彝族,由于靠近云南的彝族聚居区,并与汉、傈僳等民族杂居,其舞蹈文化呈现较开放的与杂居民族交融的色彩。......
2023-11-04
“卡斯达温”男子在前女子随后,以小碎步结合身体的反复左右小转身,随着前后相应地发出一声声的呼喊声,在呼喊声中前后相继一波接一波地高举长刀进入场地,作顺时针方向绕场成圆圈后站定。“卡斯达温”是我省藏族舞蹈中遗存的十分珍贵的舞蹈,它不仅结构完整,表现了这支藏族威武不屈的精神、坚强的性格;女子转身快速转臀的动作,也为我们透露出这支民族古老舞蹈文化特有的形态。......
2023-11-04
在羌族民族民间舞蹈的搜集调查结束后,我们羌舞小组立即对羌族民间舞蹈的风格、韵律,以及舞种、名称做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与界定。我们一致认为羌族的民间舞蹈,绝不能再称为“羌族锅庄”了。为此在为羌族舞蹈的定名上,我们反复征求羌族的舞蹈能手、当地的老人和本民族的文化干部的意见,慎重地找寻接近羌语语音的标准汉音字来定名,丝毫不马虎。......
2023-11-04
《巴渝舞》来源于巴蜀地区巴人的一支——民的民间军武舞蹈。经过宫廷乐人的学习、加工、改编,成为汉代百戏表演、宫廷宴乐中的重要节目的《巴渝舞》,至晚到魏初时仍唱着民本民族的歌词。这段叙述我们可以得知两个意思,其一是传至魏初时,《巴渝舞》有四段歌词,说明在汉代《巴渝舞》一直是四段体的结构。所以《巴渝舞》是一个唱着民本民族的歌词曲调,边歌边舞的歌舞形式。......
2023-11-04
清晨从各地赶来的彝族群众,结队成群地从山间小路拥向火把节活动的现场。“都火”是在悠扬的歌声中展现彝族姑娘美丽的舞蹈形式,参加表演的年轻姑娘挺拔的身姿,优雅的神态,含蓄典雅,揭示着彝族人民的审美取向。普格县火把节上的“都火”彝族“都火”布拖县的姑娘披着毛毡的披衫表演“都火”......
2023-11-04
因为我要准备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舞蹈集成工作会议材料,我把他们带到龙溪后,即返回成都,由杨代华和黄玉如带领羌舞小组,展开对羌族舞蹈的第二次调查。)这一次调查历时34天,至9月22日返回成都。我们对羌族民间舞蹈的调查搜集工作告一段落后,接踵而来的是对我们调查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对羌族民间舞蹈的舞种、风格风貌以及动作韵律的分析研究。......
2023-11-04
舞蹈图分别雕刻在这两墓室的底壁中部,基本保存完好。崖墓所在的地点称为“二磴岩”,舞蹈图应定名为“二磴岩舞蹈图”。二磴岩崖墓的年代当是与之相近,舞蹈图为东汉时的遗存应是无疑的,距今已有1800余年。五人牵手连臂动作一致的舞蹈形式,表明这是一种多人参加的群众性集体舞蹈。这种舞蹈形式与动作形象,与在中原出土的舞蹈造像,有明显的不同,而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2023-11-04
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阆中有渝水,人左右居,锐气善舞,高祖乐其猛锐,数观其舞,后令乐府习之。羽林孤儿,巴渝嬥歌者六十人,为六列。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阆中有渝水,因其所居,故名曰《巴渝舞》。黄初三年又改《巴渝舞》曰《昭武舞》。(魏)文帝黄初二年,改汉《巴渝舞》曰《昭武舞》,……其众歌诗,多即前代之旧,唯魏国初建,使王粲改作登哥《安世》及《巴渝》诗而已。右《矛俞新福歌》。......
2023-11-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