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苟象寺的苯教羌姆:与四川民族舞蹈合作

苟象寺的苯教羌姆:与四川民族舞蹈合作

【摘要】:我们在求吉寺完成了《sen qiang》的录像后,即赴苟哇村录制苟象寺的苯教“羌姆”。那天飘着雪花,我们一早就来到苟象寺,寺庙只有一幢建在高台上的殿堂,殿堂的前面场地上,已用白粉画出了跳“羌姆”用的图案。苯教“羌姆”开始时,仪仗、法师、僧人带领前来参与活动的群众依逆时针方向绕殿堂一周后,法师入座诵经。

我们在求吉寺完成了《sen qiang》的录像后,即赴苟哇村录制苟象寺的苯教“羌姆”。那天飘着雪花,我们一早就来到苟象寺,寺庙只有一幢建在高台上的殿堂,殿堂的前面场地上,已用白粉画出了跳“羌姆”用的图案。殿堂的对面搭起了一排棚子,中间的座位为寺庙大法师和鼓、钹伴奏者的位置。

苯教“羌姆”开始时,仪仗、法师、僧人带领前来参与活动的群众依逆时针方向绕殿堂一周后,法师入座诵经。这时一群乡民手执刀枪等武器,从大殿出来进场表演,他们挥舞手中的武器,呼叫着走卷菜心、龙摆尾等队形,然后向一边做战斗冲锋的动作和战斗胜利的欢呼。然后退回大殿,在走上大殿的台阶,在殿门口旁边有人向他们的头上抛撒白粉才进入大殿退场(这一段表演,与我们在茂县搜集羌族舞蹈时,羌族老人们给我们讲述的羌族“铠甲舞”的表演非常相似,两地相距甚远,为什么这样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苯教“羌姆”场地上的图案(林堃2004年摄于苟象寺)

苟象寺苯教“羌姆”开场前乡民的表演(林堃2004年摄于苟象寺)

苟象寺苯教“羌姆”(林堃2004年摄于苟象寺)

苯教“羌姆”中正式开场的第一段舞蹈是《俄羌》11人头戴金冠,手持长柄鼓和一人在场中击打铜钹的舞段;接着是《各茸》四方保护神舞,即野猪、狼、豹、麒麟的舞段,这时有两位僧人在场中向四方抛祭品,插入《阿拉嘎羌》即戴红、白面具的二人舞蹈;接着是《朗基》由仪仗引出黑冠神一人执法器舞蹈,由仪仗队引出金冠神12人的舞蹈;中间插入《阿拉嘎羌》的舞蹈;接着是《申格》即双狮舞出场,舞中许多乡民进场给狮子献白、黄、蓝色的哈达;再插入《阿拉嘎羌》和《朗基》。法师退场,第一天的活动结束。

第二天法师入座后,法王神戴金面具出场舞蹈,接着是护法金刚12人戴面具出场舞蹈,接着是二鹿神的舞蹈,4人持刀的舞蹈,四兽即牛、龙和二鹿的舞蹈,19人戴金冠执长柄鼓的舞蹈,8人执小鼓和铃的舞蹈……(www.chuimin.cn)

苟象寺苯教“羌姆”有明显的降魔驱鬼的含义,在这一“羌姆”的结束段,是在场中放置一张方桌,桌上摆放一用糌粑做成的象征妖魔的道具——“lin ga”,上面插着许多三角形的白色和红色的小旗,众神围绕桌子而舞,并用刀刺、剁桌子上的“妖魔”,最后由僧人双手将这一道具举起,仪仗引法师带领寺庙的僧众、众村民,在鼓、钹声中走出村寨,将“妖魔”抛在一处草地上,鼓、钹大作,众僧高声诵经,人们将“妖魔”捣烂,并引导跟随人们的狗群和牦牛,将“妖魔”撕碎吞噬。

苟象寺苯教“羌姆”(林堃2004年摄于苟象寺)

牦牛和狗群吞噬“妖魔”(四川省艺术研究院2004年录像资料截图)

苯教“羌姆”无论出场、表演的舞队,均按逆时针方向移动,舞蹈动作节奏快,幅度较大,多单腿踮跳转和反复转动的动作,有豪放、粗犷的气势,给人以古朴、虔诚的感受。

藏传佛教当今的大教派是格鲁派,它是在藏传佛教的后弘期,宗喀巴大师(1357—1419)来西藏后,吸收了西藏各教派的教义创立的。格鲁派在四川也有较大的寺庙,这些寺庙都有“羌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