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四川民间舞蹈巴塘弦子的探究

四川民间舞蹈巴塘弦子的探究

【摘要】:我们在这里和县城中一处平坦的场地上开始了对“巴塘弦子”的采集录像。虽然都是“巴塘弦子”,却有着不同的风格特征。“弦子”这一舞蹈藏语称“谐”,方言的不同也称为“耶”,即是歌舞的意思。这三个队的表演使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巴塘弦子”产生于巴塘,与巴塘的人文、地理条件紧密相关。

说到藏族舞蹈,首先要谈到的是“谐”,即我们常说的“弦子”,是我过去在战旗歌舞团做舞蹈演员时接触最多的藏族舞蹈。在集成工作展开以后,我们第一次为搜集的舞蹈做录像,就是在1983年去巴塘为“巴塘弦子”录像开始的。当时巴塘县委宣传部的益西嘉措给我们打来电话说,藏族的“望果节”要到了,巴塘县今年要组织大型的活动,届时全县的“巴塘弦子”表演队都要集中到县里来,是《舞蹈集成》调查搜集的好机会,请我们前往。那时省文化局已成立了录像室,有整套专业的摄录像设备,但是要为《舞蹈集成》做录像并不是简单的事情,我去向当时录像室的主任提出要求,请他们到巴塘协助我们时却碰了钉子。他说:录像室是为录制川剧,保护川剧艺术而成立的,对舞蹈的录像不是他们的任务,不去!我急得没有办法,就去找了主管录像室的文化局副局长陈洁。她是多年从事文化工作的老领导。我说明情况后,她马上拍板,要录像室配合我们去巴塘完成这项工作。这一决定传达给录像室的主任后,他见到我说:“你赢了。”从此《舞蹈集成》搜集资料的录像工作,基本上就由局录像室协助我们来完成了,这使得我与当时在厅录像室工作的张跃、付刚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记得在赴平武录制白马藏族年节活动时,为接通我们工作需要的用电,付刚在飘着雪花的午夜,不惧危险攀上电杆接通电源的情景,使我永不忘怀。

我们驱车翻越了二郎山、折多山,经雅江、理塘直奔巴塘。在巴塘县郊的龙王塘,巴塘历年耍坝子的地方,青翠的草坡上,遍地搭起了色彩缤纷的帐篷,巴塘的乡民倾城来到这里,欢度他们的节日。我们在这里和县城中一处平坦的场地上开始了对“巴塘弦子”的采集录像。

巴塘参与录像的弦子舞队有三个,即:巴塘城中区弦子表演队、巴塘东区弦子表演队和巴塘南区弦子表演队。虽然都是“巴塘弦子”,却有着不同的风格特征。为了弄清其中不同的内涵,通过实地考察和与他们的交谈,使我对“巴塘弦子”这一藏族的著名舞种有了深入的认识,并产生了一些想法。

“弦子”这一舞蹈藏语称“谐”,方言的不同也称为“耶”,即是歌舞的意思。舞蹈时由排在舞队前面的男子,拉着藏族的胡琴“毕旺”(又称“弦胡”),边奏边跳带领舞队表演,舞队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毕旺”类似胡琴,原始的“毕旺”的琴筒是用牛角做成的,到近代则一般用一块原木掏空成筒状,蒙羊皮做琴筒,用数根马尾扭成两股琴弦,琴弓则用树枝绷上马尾做成,琴声浑厚,以连续的强弱相间的拖音感染人们。不过我们录像时,“毕旺”的琴弦已使用丝弦了。

当看到三个弦子队的表演,并与巴塘县的“弦子”专家们交谈,普遍认为“弦子”源于“果卓”,是从“果卓”发展而来。“果卓”产生于藏族古老的年代,一般认为是进入农耕时期,继承着游牧时期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而形成现在的形态。在藏族长期的封建农奴制度和神权统治下,人们在“果卓”中较多地表现出对神的崇拜和对农奴主的敬畏,这在“果卓”中存有大量歌颂神灵和颂扬领主的歌词和较多俯身低头的舞姿,可以证明这一点。在一些地方还专有为领主出舞差的寨子,寨子里的人们,在领主迎来送往或节庆欢乐时,无偿地到领主的官寨出舞差。他们在为领主舞蹈时,被要求低头俯身,不能抬头看领主,否则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弦子”的诞生,没有确切的史料考证,一般认为是在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以后,即18世纪中叶,逐渐流传下来,论据是因为“弦子”中的歌大多使用谐体歌词,是因仓央嘉措写作了大量优美的以六个音节为一句的谐体歌词,而使谐体歌词广泛流传于藏区,这些谐体歌词多为抒发自身的感情为内容,随歌而舞,“弦子”舞蹈应运而生。

城中区的“弦子”强调轻柔飘逸,我问他们跳“弦子”时对舞蹈的动作有什么要求。益西嘉措给我讲:“我们要求在舞步上要轻盈,不能让人们听到踏地的声音,手臂舞动长袖要连续舒展,转身、拖步和撩腿的动作要轻快灵活……东区的‘弦子’动作显得缓慢、滞重,手臂的动作不超过头部;而南区的‘弦子’,强调膝部有顿挫风的屈伸和较重的踏地,均含有‘果卓’粗犷的味道。”(www.chuimin.cn)

这三个队的表演使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巴塘弦子”产生于巴塘,与巴塘的人文、地理条件紧密相关。巴塘气候较温和,一些藏族人称“汉有苏杭,藏有巴塘”,这里历来是藏区前往汉区的要道,是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重要地方。过去曾有西方传教士,在这里建起过教堂,并引进了许多品种的苹果树苗,使巴塘苹果声名远扬。一些追求新生活的藏族青年知识分子往往聚居在这里,这里是他们前往内地和从外地回来暂住歇脚的地方,他们广泛吸收着外界的知识,渴求从神权和领主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渴求在歌舞中表达自身的感情,渴求人性的解放,这些因素使得巴塘文化的开放度、人们思想的活跃度较之其他地方强烈些。在舞蹈活动中他们则以自身文化的基础,依照艺术发展的规律,吸收外来的较高级的舞蹈形态,发展着自己的舞蹈文化。“巴塘弦子”是在藏区原有的农奴制度下,人们开始冲破农奴主和神权的禁锢,而开始追求人性解放的产物,它代表着藏族舞蹈文化向近代社会迈进的标志。由于“弦子”歌词的内容多为自身感情的抒发,并有较多的情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为封建农奴制度中的统治者所不容,他们认为“弦子”是离经叛道的不祥之物,曾经多次下令禁止,但是“巴塘弦子”受到广大藏族群众的热烈喜爱,迅速在全藏区流传起来,成为藏族民间舞蹈的主要舞种之一。

我们从三个区的弦子表演中明显看出,巴塘城中区弦子的轻柔飘逸,身体多角度往复的转动,充分展现身体姿态的美,弦胡悠扬的琴声,长袖舒缓的飘扬,发散着舞者自我欢愉的情绪,从舞蹈美学发展的层次上,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最能体现“巴塘弦子”的精粹,他们的表演使我沉迷心醉;而东区的弦子稍显滞重,虽已脱开“果卓”的藩篱,但尚未完全进入自身发展的阶段;南区的弦子则留有较多“果卓”的痕迹。

“巴塘弦子”拉弦胡的领舞者(林堃1983年摄于巴塘)

 巴塘城中区表演的“巴塘弦子”(林堃1983年摄于巴塘)

在以后对四川藏族舞蹈搜集和录像中,我们不仅看到四川藏族舞蹈的多彩,也看到四川藏族舞蹈发展层次的差异,从舞蹈文化发展的规律和舞蹈美学的范畴来说“巴塘弦子”和一些“果卓”已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较深的美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