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彝族是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我们在《舞蹈集成》普查时,据省民委的调查统计材料,居住在我省的彝族达178万之多,其中居住在大小凉山地区的就有150多万。在会理、会东、宁南等称为小凉山地区的彝族,由于靠近云南的彝族聚居区,并与汉、傈僳等民族杂居,其舞蹈文化呈现较开放的与杂居民族交融的色彩。......
2023-11-04
我第一次看到藏族舞蹈是在1952年初,那时我在解放军十八兵团随营学校文工队,住在离成都40里的新都。一天下午,我翻越校政治部后面的城墙,到新都北门外的大操场上散步,见到一批从西藏来步校学习的十八军进藏部队的藏族进修干部,也在那里闲游,聚在一起跳起了西藏的“果卓”,当时他们边唱边跳,那顺手顺脚的动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后来调到川西军区文工团到重庆参加西南军区会演,看到十八军文工团演出的《昌都民间舞》,西康军区文工团演出的藏族踢踏舞《年轻的月亮》和西南军区文工团演出的《藏民骑兵队》,这些在舞台上表演的藏族风格浓郁的舞蹈,深深地感动着我。会演后西南军区举办了一个多月的文训团,我们学了有藏族舞蹈内容的《军民打青稞》,以后又排演了《年轻的月亮》。
真正较多地接触藏族舞蹈是在1 9 5 4年底,我们四川军区文工团(1952年10月川西军区与川东军区合并为四川军区,四川军区后命名为成都军区,文工团命名为战旗歌舞团、战旗话剧团)在举行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通车典礼时,作为西南军区代表团赴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做慰问部队演出。我们实地看到西藏民间的舞蹈“卓”(藏族的一种大腰鼓舞)、“果谐”(流行于西藏日喀则、阿里、山南等地的圈舞)、“堆谐”(藏族踢踏舞)和宫廷舞蹈“囊玛”,并且向拉萨著名的“堆谐”民间艺人——白马(西藏著名的舞蹈艺人,曾到印度录制过“堆谐”的唱片)学习地道的西藏贵族跳的“堆谐”和在大型庆典活动中跳的大鼓舞“卓”。
1954年在拉萨向艺人白马学习“堆谐”的照片之一,坐者系用藏族乐器“扎年”为我们伴奏的艺人(林堃供稿)
1954年在拉萨向艺人白马学习“堆谐”的照片之二,右起第四人即是著名“堆谐”艺人白马(林堃供稿)
以后自1956年起连续数年,几乎每年都要进藏区——甘孜州和西藏昌都地区做慰问部队的演出,我们曾到过道孚、甘孜、德格、河坡、白玉、昌都和昌都地区的路南和路北各地。我们的编导人员多次前往藏区深入生活、采风,他们曾到藏族著名的舞蹈“弦子”的发源地——巴塘,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向当地的艺人们学“巴塘弦子”,并和当地的民间艺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到甘孜、德格和昌都地区学习当地的“果卓”,他们回来就将学到的素材教给我们。到现在我还记得五十多年前,教我们跳的一个金沙江畔流传的两段体的“果卓”——“guo chang dei”和“ai ma hong”。后来我到了省艺术馆,1980年为参加全国农民调演,在省里选拔节目后,5月专门到康定为甘孜州选定的《扎西德勒》和《流水欢歌》做辅导排练和修改提高的工作。《扎西德勒》是以甘孜踢踏舞为素材编排的表演节目,原创编导和演员都是甘孜县的藏族青年,他们都是甘孜踢踏舞表演的能手,这次工作使我对甘孜踢踏舞——“雅卓”有了较深入的接触。(www.chuimin.cn)
藏族舞蹈始终是我省重要的舞种,在四川省的少数民族的人口总数中,藏族仅次于彝族,是第二大的少数民族,有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此外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冕宁两县的部分藏族区乡,以及雅安市宝兴县夹金山东麓的硗碛藏族乡、石棉县的蟹螺藏族乡和绵阳市平武县的白马乡、木座乡,均是藏族聚居区。
在《舞蹈集成》的工作开展起来以后,我过去对四川藏族舞蹈的了解,加上集成工作中的调查和资料的搜集,对重点舞种的录像,并广泛阅读有关藏族历史文化的资料,使我对藏族历史和藏族的舞蹈文化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当我们走进四川的藏族地区,去探索他们的舞蹈文化时,感到他们的舞蹈是那么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有关蜀舞撷萃 我与四川民族民间舞蹈的文章
在四川,彝族是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我们在《舞蹈集成》普查时,据省民委的调查统计材料,居住在我省的彝族达178万之多,其中居住在大小凉山地区的就有150多万。在会理、会东、宁南等称为小凉山地区的彝族,由于靠近云南的彝族聚居区,并与汉、傈僳等民族杂居,其舞蹈文化呈现较开放的与杂居民族交融的色彩。......
2023-11-04
虽然以后吐蕃王朝因内乱而分裂,四川藏区先后脱离吐蕃而归历代中央王朝设治施政,但吐蕃统治者的进入,吐蕃苯教和藏传佛教的传播、建寺立庙,使吐蕃文化逐渐成为四川藏区的主体文化,这里的各个不同支系的部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融为一体,成为整个藏族的一部分。而四川藏族风格多样、种类繁多、特点突出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则是这多姿多彩文化的又一体现。四川藏族流传的舞蹈,种类繁多,保存着丰富的文化层次。......
2023-11-04
四川“花灯”表演活动的历史久远,从志书的记载和考古文物的发现中,这种一旦一丑双人表演形式的“花灯”,曾经是四川中心地带流传非常广泛且时代久远的舞蹈形式。在各地“花灯”艺人的传说中,四川“花灯”的起源都称“唐朝起,宋朝兴”。泸县的这幅图像中的两人表演明显为歌舞动作,可以认定四川在宋代时就已有一男一女类似“花灯”的双人歌舞表演形式。......
2023-11-04
在祭祖活动中主要的形式是“梯玛”在祖庙内,面向祖先神的神案,跳“摇宝宝”。所谓“摇宝宝”是指梯玛作舞时手中舞动的主要舞具——“八宝铜铃”,称为“宝宝”而得名。在我们1984年去秀山石堤海洋乡作“摇宝宝”录像时,王世玉已是75岁的老人了,据说,在我们录下他的表演半年后他就去世了。......
2023-11-04
《舞蹈集成》对藏族“果卓”的录像,是与对羌族舞蹈的搜集录像同时进行的。在四川藏族中康巴藏族居主要的位置,其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果卓”的风格浓郁。四川藏区不同地方的“果卓”,呈现着显著不同的风格特色,甘孜州北路的“果卓”彩袖飘扬,脚步蹽踏,舞姿豪放,充分展现着藏民族豪放刚毅的性格,在四川藏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
2023-11-04
《巴渝舞》来源于巴蜀地区巴人的一支——民的民间军武舞蹈。经过宫廷乐人的学习、加工、改编,成为汉代百戏表演、宫廷宴乐中的重要节目的《巴渝舞》,至晚到魏初时仍唱着民本民族的歌词。这段叙述我们可以得知两个意思,其一是传至魏初时,《巴渝舞》有四段歌词,说明在汉代《巴渝舞》一直是四段体的结构。所以《巴渝舞》是一个唱着民本民族的歌词曲调,边歌边舞的歌舞形式。......
2023-11-04
“庆坛”是四川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祭祀活动,由民间巫师——“端公”主持进行,属“傩文化”范畴。在四川汉族民间舞蹈的人物形象塑造上,我们看到“花灯”“彩莲船”中的姑娘展现着伶俐乖巧的形象;男子则多以矮桩的舞姿,显示出诙谐机敏的形象。四川汉族民间舞蹈是多彩而厚重的。[2]庆坛:广泛存在于四川民间的一种祭祀性活动,由半职业性的“庆坛师”——“端公”主持。......
2023-11-04
我省《舞蹈集成》的编纂工作,实际是从1981年9月省群众艺术馆舞蹈工作室调查、搜集羌族舞蹈开始的。我们选择羌族作为最先的调查项目,是因为羌族是唯一沿用着数千年前古老民族称谓的民族,是56个民族中只在我省聚居的民族。为了这一目的,我们在1981年9月21日首先进入当时称为茂汶羌族自治县的渭门、沙坝、三龙、赤不苏,历时40多天,对羌族民间舞蹈进行深入的搜集调查。这一次我们进茂县,则是专为调查和搜集羌族舞蹈而行的。......
2023-11-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