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互联网+智慧旅游研究与实践成果

互联网+智慧旅游研究与实践成果

【摘要】:从“互联网+”的思维以及智慧旅游的定义与内涵来看,两者在其实现基础、手段、目标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一致性。

从“互联网+”的思维以及智慧旅游的定义与内涵来看,两者在其实现基础、手段、目标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一致性。

第一,两者均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的信息通信技术为基础,将技术应用于产业的变革,迫使产业转型升级,使得传统的产业形态在新兴技术的推动下优胜劣汰,并由此产生新的业态形式。智慧旅游即是旅游信息化的高级阶段,通过运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使得企业开展内部与外部的价值链再造,从而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

第二,从实现手段上来说,两者都更加强调用户体验、便利用户的重要性,更强调用户至上的人本原则。互联网思维强调用户驱动企业,用户需求与体验至上。而旅游本身即是一个体验型经济形态,即使在线上预订产品后,还需要在线下进行实地的体验才能完成整个消费过程。这种特点更强调了要重视用户体验,以方便用户的旅游行程为宗旨,向用户提供各类服务。

第三,从目标上来说,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互联网+”即是通过对传统产业植入创新理念与技术手段,来促使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与再造,加强跨界融合。智慧旅游亦是以提升旅游服务、改善旅游体验、创新旅游管理、优化旅游资源利用为目标,推动企业的管理变革,从而促进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转型升级。

另外,由于二者提出的背景不同,“互联网+”的思维同智慧旅游的内涵还有着细微的差别。(www.chuimin.cn)

第一,“互联网+”是在中国经济发展“三期叠加”的背景下提出的,在这一背景下,它的提出有着一定的时代意义,同时也是一项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第二,“互联网+”更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其次才是信息化与农业、服务业等的融合,是与“中国制造2025”高度契合的倡议。

第三,“互联网+”更强调的是产业层面的变革,这种变革更多地来自企业内部与自身,政府更多的是在政策、资金以及法律层面的支持。智慧旅游在此基础上,更强调服务型政府职能的转变,更注重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使得游客的旅行更加便利化、舒适化、安全化。由于信息化在旅游产业中的渗透率不高,且旅游产业的中小企业较多,因此也使得信息化对于旅游企业的变革进程没有其他产业明显。

但是,可以预见,“互联网+”的思维必定会渗透到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且加速旅游企业在这一思维模式下的变革升级,而智慧旅游的逐步推进,亦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和培育了良好的土壤与环境,旅游者将进一步享受这一变革所带来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