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提升

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提升

【摘要】:小学教师是专门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应具备不同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小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遵守纪律。因此,小学教师比幼儿园教师对儿童的影响更为重要、广泛和全面。

小学教师是专门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应具备不同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1、现代教育观。教育观念是人们对于教育活动认识的结晶,它既集中反映教育现实的变化,又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现实的存在。有了现代教育观念,才会有现代的教育。这种教育的“软件”建设应当是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保证。什么是现代化的小学教育观念?所谓现代化的小学教育观念就是现代人们对小学教育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涉及小学教育的价值观、目的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等观念,小学教育不仅是以促进少年儿童在健康、认知、社会性、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而且要突出时代特征。21世纪的小学教育应让小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关心”。特别应帮助少年儿童关心社会、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和同伴,关心其他物种,关心真理、知识、学习及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未来的小学教育课程逐步趋向整体化、综合化,它将更加注重教育内容的相互联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综合使用,更加追求整体利益。现代的教育评价将更加全面、系统,评价的重心将放在小学生发展方面。小学教师只有用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实现21世纪的教育目的。

2、科学的少年儿童观。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是以现代化的少年儿童观念为其出发点的。因此,21世纪的小学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少年儿童观。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未来的少年儿童?未来的少年儿童应是什么样的少年儿童?在历次召开的关于“未来世界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中,各国代表提出的一致看法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适应性、创造性、社会性及全球观念的素质。基于这些对少年儿童新的要求,科学的少年儿童观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1)少年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们具有一切基本的人权。(2)少年儿童是正在发展的人。他们有充分的发展潜能,而且存在发展的个别差异,小学教师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承认其个体差异,充分发掘其潜能。(3)少年儿童是独立的人。他们应有主动活动、自由活动和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权利。(4)少年儿童是完整的人。他们除了健全的身体外,还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必须高度重视其在身体、认知、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小学教师只有科学地认识少年儿童,才能正确对待他们,使他们真正得到健康成长。

3、专业伦理素养。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他们的独立自主性差,对教师的依赖性强。他们往往是根据大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评价自己。所以,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态度及其之间的关系对小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就特别要求小学教师具有善待学生的专业伦理。不但对小教事业伴联积极的情感,并倾其所有心力,贯彻始终,寻求维持稳定,愿一辈子为小学教育事业献身。很难设想一个对小学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一个见到小学生就心烦的人,能够始终如一地、用多种方法为小学生提供一个鼓励性培养的环境,激励小学生以饱满的学习情绪,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学校教育活动中去,并从中促使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我国教育由于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因此,增强小学教师的专业伦理素养,便显得特别重要。

4、较高的教育技能。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而小学生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远远大于教学内在内容的兴趣,如教师讲课的表情、教学组织形式、教具以及师生关系等都将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他们往往会爱屋及乌,因为喜欢这位教师,就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因为喜欢某堂课采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就喜欢听这堂课的内容。(www.chuimin.cn)

小学教师的这一专业特征对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要求更高。同时,小学教师应掌握了解小学生、创设环境、组织教育活动与小学生和家长的交往等技能。

5、健全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谈到教育学生时说:“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去施加影响。”(注:《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51页)另一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强调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注:转引自《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80页)可见,教师的人格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较之其它阶段更为密切,教师的人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与幼儿园教师相比,小学教师更为严格,既引导小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知识与社会技能,又监督和评价学生的学业、品行。小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遵守纪律。教师通过表扬,批评等教育手段鼓励或规范学生的行为。不仅在校如此,教师还可以通过家长的配合影响小学儿童在校外的行为。因此,小学教师比幼儿园教师对儿童的影响更为重要、广泛和全面。与中学教师相比,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关心、教导更加具体细致。低年级的小学儿童对老师是崇拜、依恋的,尽管随着年级的增长,小学儿童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在不断发展,教师的绝对权威性在逐渐下降,但与小学阶段以后的教师相比,小学教师对儿童的影响仍是较大的。从小学儿童的自身人格发展的特点看,他们虽然具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独特结构已经初步形成,作为人格的各种心理结构成分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小学儿童的人格仍处于迅速发展和形成时期,因而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小学阶段的儿童受暗示性和模仿性较强,而这一年龄段儿童心目中的偶像和楷模主要是教师。因此,小学教师的人格特点对小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小学教师要优化自身的道德品质,以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小学生以耳濡目染的熏陶;要尽可能地关爱每一个学生,避免动用忽视、否定、拒绝、不公正等态度对待学生,这绝非是一个简单的教育方法问题,它折射出教师的人格特征;小学教师要注意自身的作风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应有良好的认知风格,健康的心理状况,性格开朗,进取心强,人际关系协调,能有效地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潜能发挥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如果小学教师不具备这些人格特征,那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势必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影响21世纪所需人才的培养。

6、班级管理能力。小学生活泼好动,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保健、自我保护的能力较之中学生大学生弱。因而,对小学教师的班级活动的组织能力,对小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和保健等全方位的管理能力要求更高。同时,小学生对班级教育活动的外在形式的兴趣同样胜于活动的内在内容,所以,小学班级教育活动要求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小学教师在组织班级教育活动中,不仅要设计,而且还要求身体力行,会唱、会跳、会画。从这一意义上说,对小学教师的音、体、美技能的要求,以及全面管理学生的能力要求比中学教师、大学教师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