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育新概念: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构

教育新概念: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构

【摘要】:二是教师同行和教学专家作为评价主体的课堂教学评价,评价的对象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发展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积极态度,帮助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工作。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应包括三部分:一是教师和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课堂教学评价,评价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其目的是增强师生对教学的参与感和自我体验,弘扬师生的主动精神,使师生形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习惯和能力;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二是教师同行和教学专家作为评价主体的课堂教学评价,评价的对象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发展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积极态度,帮助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工作。三是教育行政管理者、学生家长、教育专家及社会人士作为评价主体的课堂教学评价,评价的对象为整个课堂教学系统;其目的是对课堂教学进行合格性评价以及鉴定和评比等,从宏观调控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宗秋荣

参考文献

1.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跨世纪思考》、《基础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北京素质教育研讨会论文选》。

2.文喆:《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京华出版社1998年版。

3.《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桑新民、陈建翔:《教育哲学对话》,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6.温寒江:《现代教学论引论》,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7.李岚清:《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光明日报1997年6月20日。

8.[日]筑波大学教育会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www.chuimin.cn)

9.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观及教学设计》,《学科教育》1998年第3、4期。

10.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1.余文森:《论美国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福建师大学报》1995年第4期。

12.刘志军:《对国外教育评价模式的价值取向评析》,《教育理论与实践》1993年第4期。

13.李玢:《世界教育改革走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侯光文:《教育评价概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5.李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心理学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6.顾明远:《素质教育的督导与评估》,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版。

17.钟启泉:《试论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的教育学型式》,《教育研究》1995年第2期;《跨世纪教育课题:教育重心的转移》,《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

18.冯向东:《学生素质与文化底蕴》,《教育研究》199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