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深化教育新概念-教学模式的核心和选择

深化教育新概念-教学模式的核心和选择

【摘要】:此种模式结构成为综合整体性教学模式体系的核心,渗透于学科教学和学科内部分类教学模式中,成为构建后两部分模式的依据。表1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群学科教学模式是本模式体系的第二个层次。这就需要教师在考虑学科教学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参照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群,选择和创造适宜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我们将教学模式理解为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而建立起来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

我们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借鉴国内外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和实践,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学科教学实践为依托,提出以主体教学模式群为核心(第一层次),以学科教学模式(第二层次)和学科内部分类教学模式(第三层次)为基础的综合整体性课堂教学模式体系。

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或变量)尽管很多,但实际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主要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这4个变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影响着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过程。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我们所建立的教学模式并非增加了新的变量,而是赋予各个变量以新的含义。

综合整体性课堂教学模式体系:

教学环境。我们在考虑这一变量时重视两点:一是课堂教学气氛,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共振的课堂教学气氛,对于激发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是至关重要的;二是教学媒体,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进入课堂,教学媒体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而不可忽视的因素。

教学内容。我们认为:第一,从性质上,教科书只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的,呈现了一定教学内容和信息,以供教师和学生展开教学活动的材料而已,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第二,从类型上,呈现教学内容的形式不拘泥于文字,有文本形式和超文本形式;第三,教学内容不等同于知识点,还包括能力和方法等。

教师和学生。我们强调:“学生是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教育研究与美德》1998年第1期)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在4种变量作用下的三个过程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程序和结构,由此构成了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另外一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关系,我们称之为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群。此模式群是本体系的第一层次(见表1)。

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群的含义是指,此模式主要体现的是素质教育教学理论,并提供了在心理学、学习论、教学论等理论指导下相对稳定的各种教学结构和程序。此种模式结构成为综合整体性教学模式体系的核心,渗透于学科教学和学科内部分类教学模式中,成为构建后两部分模式的依据。

表1 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群(www.chuimin.cn)

学科教学模式是本模式体系的第二个层次。学科教学模式主要体现的是落实在教学实践层面上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4个变量,在学科教学的条件下,对教师教的过程、学生学的过程以及评价过程影响和发生作用的不同形态和过程。由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不同,内在的学习矛盾不同,学生不同,教学媒体和教师都不同,所以,要保证教学过程的顺畅,则应在考虑4个变量的基础上,体现素质教育教学观念,参考主体教学模式群,创造出多种模式。

从课堂教学全过程来看,这一模式涉及教学设计和教学设计实施两个阶段。

1.教学设计阶段。它包括确立教学目标、学习过程的特点设想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在确立教学目标前,我们强调教师必须对参与教学过程的4个变量有“前认识”。这种认识指:(1)对教学内容的了解。教学内容不应是知识点的列举,而是该内容的知识结构、内容的难度和复杂度。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评估及分析,对学生身上所具有的对新任务完成将起重要影响的先决智能和情感条件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教学目标应当包括认知的形成、价值观和态度的培养、能力的开发和训练等。(2)学习过程特点的设想。在确立教学目标后,要着重研究的应是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考虑:学生这一影响教学过程的主要变量将会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什么影响?教学过程展开后,将会使学生产生什么新的生长点?由于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教师是否对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考虑?(3)教学方法的选择。本模式强调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围绕影响课堂教学的4个变量,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视具体情况,对图1的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群加以适当变通,合理、灵活并创造性地生成多种教学模式。

例如,对于物理、化学、生物等以培养科学素养、科学精神为主的理科教学,可参照“模式群”中的“直觉模式”和“问题解决模式”。又如,对于政治历史地理等以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为主的学科,可参考“模式群”中的“抛锚式模式”和“问题解决模式”,生成图3模式。

2.教学设计实施阶段。选择了教学模式之后,就应该在教学中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一是相对稳定性,即教学设计过程是以上诸过程的具体体现,具有稳定的程序和结构;二是生成性,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多向交互活动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肯定会有新情况、新因素产生。因此,不应把教学模式看成僵死、固定化的程式,应视情况灵活变通。

学科内容分类教学模式是本模式体系的第三个层次。由于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4个变量在这一层次教学中具有不同特点,因而受其影响而展开的教学过程也不尽相同。首先,教学内容从知识类型上分,有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从学科内部内容上分,有不同类别。其次,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基础、学习需要不同,产生的内在学习矛盾也不同。再次,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还有,教学环境也不同。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方法和手段也应该各异。这就需要教师在考虑学科教学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参照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群,选择和创造适宜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以上依照层次顺序具体阐释了综合整体性教学模式体系。我们认为,无论何种教学模式的使用都要受一定条件的限制。要真正实现和发展这一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注意两种倾向:一是为模式而模式,将模式置于学生需要、学生发展之上,形式和内容关系本末倒置的倾向;二是将模式看成固定化、单一化的东西。模式的选择、创造和使用应从灵活性、生成性、适宜性和多样化等方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