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企业办学面临两难:政府限定招生,返还比例不高

企业办学面临两难:政府限定招生,返还比例不高

【摘要】:另外,政府对办学的企业同样征教育费附加,且返还比例小,甚至长期不返还,在招生范围上也予以限定,挫伤了一部分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一方面,企业要分离所办中小学,另一方面政府又无力接收,于是企办中小学便陷入了一种“企业交不出,政府接不了”的两难境地,成了烫手的山芋,谁也不敢接。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来看,除一部分特殊行业及边远集中的科研基地所办中小学需要由原有企业继续办好外,在市场经济逐渐发育、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有相当一批企校将从企业中分离出来,以逐步减轻企业的负担。

中国教育学会企事业教育分会曾就此对洛阳兰州、南昌、哈尔滨四个城市的33家国有大中型办学企业做过一项专门调查,结果表明,平均每个企业办中小学6.3所。这些办学企业除每年应上缴国税、教育费附加外,还要支付大量的办学经费。企业自身承负太重。

以北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例,该集团为维持近千名教职工、上万名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每年至少须拿出近千万元税后利润。尽管企业早已不堪重负,然而企办中小学却仍感投入严重不足。校舍紧缺、设备陈旧、经费捉襟见肘,师资难以为继。近几年来,企办中小学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所拨经费逐年减少,直至危及学校生存。据陕西省抽样统计,近两三年来,企业能正常给学校拨付经费的只占20%;减少或停拨教育经费,但能足额发给教职工基本工资的占30%;余下的学校,不仅教育经费停拨,工资也只能按教职工数的20%至80%拨给,有些企业甚至还让学校上交养老统筹金、福利费、水、电、气费和资产回报费。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是因为有些国有大型企业经济效益差,自身生存尚受到威胁,对企办中小学投入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政府对办学的企业同样征教育费附加,且返还比例小,甚至长期不返还,在招生范围上也予以限定,挫伤了一部分企业办学的积极性。(www.chuimin.cn)

企业要发展,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势必要将包括所办中小学在内的社会职能逐渐分离出去,推向社会。这在中央也早有明确说法,但问题是,企业卸下的“包袱”,究竟由谁来承负?一些企业在改制的过程中,也曾试图把学校交给地方政府。长沙48所省市所属企办中小学就曾靠增加1%教育费附加,即年增长教育经费2000万元的条件被地方政府接管,并且在所有权、管理权、办学权更换的情况下做到了波澜不惊,实现了平稳过渡。但这种接收应当说是具有局限性的。一些中央及省属较大规模企办学校常常被拒之门外。因此,这种作法很难推此及彼。据统计,我国目前有企办中小学1.8万所,教职工100万人,在校生900万人,每年须投入经费上百亿元。这样大的数额,这么沉重的负担,一下子全部推给社会,政府显然无力承受。这就难怪企办中小学分离喊了七八年,但时至今日,真正分出去的不过300多所,仅占企办中小学的1.7%。

一方面,企业要分离所办中小学,另一方面政府又无力接收,于是企办中小学便陷入了一种“企业交不出,政府接不了”的两难境地,成了烫手的山芋,谁也不敢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