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育评价策略的核心:过程与发展

教育评价策略的核心:过程与发展

【摘要】:新技术下的“发展性评价”应具有以下特征:评价强调以人为本。新技术下的教育评价主张使更多的人成为评价主体,特别是使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重视评价对象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作用;发展性评价在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静态、常态因素的同时,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素、由师生之间情感等的交互作用而使得课堂教学出现的偶发性和动态性;发展性评价更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改革和完善评价体系是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关键之一。新课标的发布确定了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新技术视角下的评价体系本质不是对评价本身的颠覆,而是打破了原有的时空限制与技术实现的可能性。特别是利用大数据挖掘特性记录学生成长的轨迹,形成更丰富的学生模型,为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提供更好的依据,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其核心理念简而言之就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一)过程——让评价跟踪学生学习的脉络

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我们往往会过于关注学生的总结性评价,这种近乎一次性的评价方式显然不够公平,也不够科学。今天我们重新审视综合素质评价时,要把学生当前的状况与其成长的经历联系起来,让评价从一次变为多次,从单一变为综合,从总结变为过程。

评价的过程性强调以教育教学过程中评价对象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以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体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体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发展和提高质量的过程。过程性评价有三个基本的特征:一是把全部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活动都纳入评价的范围,不论这些活动是否与预期的目标相一致;二是在方法论上,既倡导量化研究的方法,也给质性评价一定的位置;三是本质上受“实践理性”的支配,它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强调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基于信息技术的过程性评价显然更为可靠、真实。从评价内容上说,可以脱离单一的纸质测试,借助网络或者其他新技术,考察学生实践技能、批判性思维,甚至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评价方式上说,借助各类学习管理平台更容易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呈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成果,更易于观察学生学习的动态数据;从评价主体上说,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评价,而是借助网络平台、微信类社交软件、学习APP,能更容易形成学生自评、同侪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家长互动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二)发展——让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评价的发展性指的是课堂教学评价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侧重于观察和衡量学生的表现,着眼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激励教师转变观念,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尽管不排除其诊断、选拔和甄别的作用,但其基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在于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积极导向等基本功能。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坚持发展性评价原则,即以发展的眼光来客观评价主体的变化,重视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以及评价主体间的互动等,以实现评价的最大收益,达到促进发展和改进的目的。

新技术下的“发展性评价”应具有以下特征:(1)评价强调以人为本。发展性评价着力于人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个体的和谐和发展;(2)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传统教育评价过于局限于单一试卷的测试评价,往往导致评价的局限性。新技术下的教育评价主张使更多的人成为评价主体,特别是使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重视评价对象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作用;(3)发展性评价在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静态、常态因素的同时,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素、由师生之间情感等的交互作用而使得课堂教学出现的偶发性和动态性;(4)发展性评价更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这要求评价指标和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能够体现差异的,评价信息的收集手段应当是多样和全面的,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应关注不同评价对象的区别、有利于评价对象个性发展的方面;(5)发展性评价既重视指标的量化,又关注质性评价的作用,强调用质性评价去统整定量评价。我们认为过于强调细化和量化指标往往会忽视了情感、态度和其他一些无法量化的、但对评价对象的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的作用。

从技术层面看,新技术的融入不是发展性评价必需的手段;但客观地说,信息技术对于评价的支撑,可以为发展性评价提供更多的策略选择。举例来说,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不断发展的内驱力,但长期唯分数的测试方式,显然并不能真正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借助新技术,特别是一些设计精美的教育应用APP,却能给学生丰富而别致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新技术,通过排行榜、积分系统、奖励性表彰等方式,让评价从单一的分数走向多元,让学习分析摆脱单一的量表数据,可以认为是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评价本身的发展,也同时让学生在“有意思”的评价体系中发展个体的综合能力。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了解新技术下评价策略的“过程”与“发展”。

【案例:图像编码

·案例概述:

《图像编码》是华师大版《高中信息科技》第一章第二节中的内容。本节的核心主题是介绍信息编码技术,重点剖析理解信息的编码,其中图像的编码以及容量计算尤为重要。

本课教学设计采用了翻转课堂的实施模式。整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课程开发”→“微课学习”→“数据分析”→“课堂内化”→“评价反馈”几个步骤。

图6-4 翻转课堂学习流程

·新技术简介:

在本案例中,主要使用了采用了页面流技术的微课平台。该平台主要使用移动终端进行互动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课程学习界面,完成学习,形成分析报告。教师通过该技术可以实现翻转课堂的课前微课教学,也可以通过平台发布测试,形成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估。

·评价设计:

本案例的评价设计主要分成三个部分:课前评价、课中评价和课后评价。课前评价主要基于学生学习微课后完成的练习分数;课中评价是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课后评价来自于量表评价。

图6-5 学习评价三阶段

(一)课前评价

教师通过微课设计,形成该课面向学生的学习资源,具体如图6-6所示:

图6-6 微课程设计范例

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移动端的微课学习:

图6-7 微课学习过程

通过网络平台,可以看到整体学习的情况、试卷总体情况,以及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下面是一些统计图表示意图:

(www.chuimin.cn)

图6-8 班级总体学习情况

图6-9 某位学生学习情况

图6-10 个人学习详细分析

图6-11 每小题总体得分情况

图6-12 某小题得分饼图

(二)课中评价

在课中,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具体情况,设计了两个核心活动:“BMP图片大小变化规律”和“不同格式图片应用场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活动,通过小组的讨论得到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教师在巡查的过程中,一边观察学生的表现,一边帮助答疑、解惑。

课中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活动记录表的情况,结合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观察进行综合考虑。

表6-3 学生活动1记录表

表6-4 学生活动2记录表

(二)课后评价

借助平台,教师布置回家作业。学生在平台中完成测试,教师将此成绩与课前测试进行对比,综合考虑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

图6-13 课后测试评价范例

(案例提供:王文辉)

·新技术下的评价策略分析:

(1)不是替代,而是融合

讲到新技术对于评价策略的提升,很多人的第一感觉是用新技术去替代原先的纸质媒体,让技术成为评价的全部。这种观点还是有所偏颇的。首先,在当前的条件和情境下,进行无纸化教学还是有很多问题的。至少从技术层面上说,我们还无法完全做到。而且传统媒体并非一无可取,在便捷性、轻量性上,有时还是有优势的。其次,我们提倡新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是要发挥技术的优势,让教学更为有效。从本质上说,应是“为了教学的技术”,而不是本末倒置为“为了技术而教学”。

所以,只要是适当的媒体,有利于评价策略进行,都应该成为评价的一部分。

(2)不仅是工具,更是组成部分

新技术由于其技术上的优势,能取得原来媒体不能取得的效果。比如,在本案例的设计过程中,我们看到,利用移动学习平台,学生只要扫一下二维码,就能轻松进入学习的课程,非常便捷。而且,对于教师而言,评价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也只要从平台中调取数据就可以直接获得,大大提升了备课效率

新技术带来的优势,使其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而成为学习的一部分。比如说,学生如何获取微课?教师如何获取数据?获取完评价数据如何在课堂中呈现?如何采取应对的教学策略?……这中间需要涉及师生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可以看到,当这种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时,采用什么技术已不是重点问题,我们围绕的视角依旧是教与学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技术本身,已经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

(3)不但是分数,更是有效评价

从案例中我们看到,课前学习后的数据统计对于后续教学的改善意义重大。目前,平台能提供的数据还是比较丰富的。如果单从简单的角度,教师可以直接解读出每个知识点学生的总体正确率,也可以知道哪些学生在学习时遇到了困难。但是,对于教学研究更深入的教师,还能通过学生每道题的得分情况、学生的每个节点的学习时间、总体用时、成绩分布等信息,得到更深层次的教学分析。这也让我们知道,新技术下的教学评价,已不再是单纯的分数本身。我们通过数据,能更好地解读学生学习的过程,了解他们的发展状况,以此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