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学评价类型及其应用案例

教学评价类型及其应用案例

【摘要】:根据不同标准,教学评价可以区分出不同的类型。在教学评价中应重视二者的结合。

根据不同标准,教学评价可以区分出不同的类型。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我们通过思维导图来对教学评价进行整理、分类,如下图所示:

图6-1 教学评价分类

限于篇幅,这里只对常见的教学评价类别进行阐述。

1.按评价的功能分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根据教育评价在教学工作中的功能,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类型。

诊断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前进行,目的是分析学生的起点行为,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其作用是:(1)用于确定学生的入学准备程度;(2)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3)辩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困难。

诊断性评价的结果一般只供教师做安排教学的参考,不记作学生的成绩;也可以作为学生原有学习水平的资料,与学习后的结果相比较,作为确定教学效果的依据。

形成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重要方式,又称诊断进步评价或进展评价。常通过学生完成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教师对学生进行观察、交谈、调查、作品分析等方法来进行。形成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

形成性评价的作用主要有:(1)改进学生的学习,揭示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和遇到的困难,以便为方案的改进提供依据;(2)及时调整教和学,为进一步教学制定步调;(3)强化已有的教学成果,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明确后续学习的重点。

形成性评价根据教学目标可多次进行,然后比较多次的得分,获得学生学习变化的指标,用曲线表示就成了学生学习发展的趋势图。

总结性评价:是对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的总体结果进行的评价,又叫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一项教学活动结束之后进行。其作用是:(1)为学生评定成绩,确定学生对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对其学习成就做出价值判断;(2)预测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成功的可能性。总结性评价结果可以代替下一阶段的准备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一般次数很少,多为一学期或一学年两三次,如期中、期末考试等,其成绩应记入成绩单,作为某种资格认定或升、留级及就业的依据。

2.按评价计划性分类

按评价的计划性和组织性划分,教学评价可以分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正式评价:是指教学活动中比较正规、有目的、有计划的评价方式,如期末考试,教学督导等。

非正式评价:则是弥散在一切教学活动中,随处可见和比较随意的评价方式,经常是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进行的,如学生对某位老师的议论,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变化特点的分析。非正式评价的特点是隐蔽性强,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在教学评价中应重视二者的结合。(www.chuimin.cn)

3.按评价标准分类

根据评价标准的不同,可以把教学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前者以评价对象所处的群体作为参照系,后者是以理想或固定的目标作为参照系。

常模参照评价:是以学生所处的团体的平均成绩或团体中的常模作为参照标准,根据个体的相对位置(或名次)报告评价的结果。学生学习结果的好坏是相对的,在这个班是第一名,在全校有可能是第十名;在不同的标准下,他的位置不同,因此这种评价又称为相对性评价。这种评价要求测验所获得的分数的变异性大,得分范围要广,充分显示个别类差,要求测验题目具备较高的区分度和鉴别力。这种评价重视名次排列,鼓励竞争,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监督考核作用,但缺少诊断作用,且易引起学生的焦虑。

标准参照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预定一个客观的或理想的标准,并运用这个固定标准去评价每个对象的评价方式。评价时不考虑其他个体状况,因此也叫自我参照评价或绝对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具有标准客观的特点,适合于鉴定资格和水平,所有的达标测验均属于这类评价。它注重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测评的内容、方法和程序的规范、稳定和统一,有助于评价学生对某门课程的学习水平,降低了常模参照评价时带来的竞争方面的负面影响。适合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测量,可用于诊断及个别指导。

4.按评价方法分类

按评价方法划分,一般可以分类为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两种。

量化评价:又称定量评价,就是把复杂的教育现象、教学活动简化为数量,进而根据数量的分析与比较,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教育测量、统计等方法和手段,收集数据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处理,找到集中趋势的量化指标和离散度,给出综合性量化描述与判断。例如,某次考试,通过对全班数学成绩的算术平均数、及格率、各分数段学生人数或比率以及方差等量化指标的分析,便可以对全班同学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业情况等做出综合性的判断。

量化评价的其优点是:精确、简洁,而且很大程度上能避免人为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的影响。但是,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很多,所建立的量化课程指标体系只能考虑有限的几个变量,容易忽略教学中那些不可测量的重要方面,从而影响了评价的信度。

质性评价:就是力图通过对各类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和因素进行调查和研究,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质性评价不追求数量化,而是关注个体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它重视对被评价者的行为表现进行“质”上的鉴定而不是“量”上的描述。质性评价可以弥补量化评价的不足,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十分有利。但由于质性评价的评价者和评价对象都是主体的人,因而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质性评价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评价,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方法对事物进行评价,它们是互为补充、互相支持的。所以,只有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有一个科学、全面、真实的评价,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方式。

5.按评价目的分类

按评价的目的来划分,评价又可以分为发展性评价、选拔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是一种重视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也是一种过程取向的教学评价,它主张面向未来,面向被评价者的发展,强调对被评价者的人格尊重,重视评价对象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作用,因此发展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深化和发展。发展性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筛选出优劣和评出等级,而是根据评价反馈的信息,改进和调节教与学的行为,激励和促进个体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发展性教学评价在重视施教过程中静态和常态因素的同时,更加关注施教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素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发展性教学评价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

选拔性评价:是为了甄别出优劣与等级的终结性评价。其目的是为高一级学校选拔学生或提供评优、评奖、表彰等服务。如中考和高考的数学考试就属于选拔性评价。

水平性评价:是为了检验被评价者是否达到某个预先确定的标准(如国家课程标准)。评价时把被评价对象与这个标准进行比较,评价其达到标准的程度,做出其价值判断。如学生毕业考试,按课程标准进行命题。如果考60分以上,便达到及格,60分以下便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