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研员专业发展标准体系:教师素养与职业发展

教研员专业发展标准体系:教师素养与职业发展

【摘要】:基于前文对教研员专业属性的梳理和专业基本理念的确立,本研究从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建构了教研员专业发展标准体系。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尊重并关爱所有教师和学生,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坚守教研员职业道德规范,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重视自身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知识。

基于前文对教研员专业属性的梳理和专业基本理念的确立,本研究从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建构了教研员专业发展标准体系。对教研员来讲,专业知识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精神是专业发展的核心,专业能力是专业发展的根本,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互为依存,构成一个和谐的结构体系,如下图所示。

1.专业精神

教研员专业结构体系图

(1)专业伦理。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尊重并关爱所有教师和学生,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治学严谨,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公正客观。

(2)专业情感。理解教研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热爱教研事业,乐观豁达,积极向上。

(3)专业信念。了解教研系统的发展过程,熟悉教研机构的性质和职能,明确教研员的职业定位和职责要求。高度认同教研工作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对待教研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4)专业态度。坚守教研员职业道德规范,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重视自身专业发展。具有专业合作精神,努力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积极开展教研协同创新,具有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

2.专业知识

(1)教的专业知识。理解教育目的和教育的终极价值,掌握课程的基本原理,关注课程理论发展趋势;理解教学的概念和内涵,掌握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掌握学科有效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掌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方法与策略;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开发有效的教学评价工具。

(2)学的专业知识。理解学习的本质,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儿童认知与思维发展特征;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

(3)学科专业知识。精通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基本原理、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新知识、新成就和发展趋势;理解和掌握学科课程标准,洞察各种教材的结构以及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具有学科融合理念、学科统筹意识和跨学科进行课程整合的素养。

(4)教师专业发展知识。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了解教师成长规律;掌握不同发展时期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需求。掌握教师专业生涯发展规划知识。

3.专业能力(www.chuimin.cn)

(1)教育科研能力。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对教师的教学研究给予有效的指导;组织实施教育教学调研,发现、提炼和描述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并组织进行专题研究,解决问题;运用缜密的研究思维,设计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选择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实施相关研究;善于发现并总结提升一线教师草根性的课程教学改革典型经验,积极推广优秀教学成果。

(2)课程规划与设计能力。能够指导学校建构科学的学校课程体系,指导教师做好学科课程规划;能够指导教师科学制订教学计划和设计教学目标;具有开发和有效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

(3)教学管理与指导能力。督促落实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并能科学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能指导教师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实验,科学诊断课堂教学并给予精准指导;建立教师之间充分交流的研讨机制,聚焦教学关键问题,组织开展研讨并付诸实践和改进;搭建良好的平台,指导年轻教师规范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4)教育教学测评能力。能选择或开发科学的课程实施与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并能开展有效评价;能分析反馈监测获得的数据和结果,指导教师及时进行教育教学策略调整或改进;具有多元评价意识,具备以促进师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评价技能。

(5)教学观察与反思能力。掌握教学观察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技术技能,能够通过课堂及时捕捉师生的情感、态度、语言、行为等信息,从而对教学进行诊断和分析,及时提出改进和优化的措施;具有良好的教学反思意识和习惯,能够充分挖掘并彰显学科与人的价值和功能。

(6)教育咨询与服务能力。能够发挥参谋作用,为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决策咨询;能够发挥助手作用,为学校优质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和服务;能够发挥良师益友的作用,为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

(7)团队建设与引领能力。能够建立区域内学科教学教研共同体,善于搭建良好平台,组织教师开展专题性的教学研究活动;能够民主平等地组织开展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的研讨交流,引领学科教学发展。

(8)信息技术有效整合运用能力。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综合、辨别、评估、运用,灵活地支配信息为教育教学服务,并探究新信息;具有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能力,能指导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恰当选择与运用;具有指导教师认识、评判、运用传媒的态度和能力。

(9)教育创新能力。对教育教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挑战心和想象力,具有强烈的改革与发展意识,能培养教师的教育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反思和探索教学研究活动的时效性,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教研模式;具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善于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探究,敢于反思质疑;具备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审美意识和审美修养;具有发现、感知、鉴赏、展示、评价、创造美的品质和能力,重视学科美育途径的发现和挖掘,注重体现学科美育功能及其育人价值。

(10)终身学习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兴趣,了解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主动寻找和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资源,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具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并能战胜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数字化生存能力,能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行动研究,具有正确的自我学习评价意识。

总之,教学研究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学研究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学研究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奉献,就不能计较个人得失;求真,就应该敢于坚持真理;创新,就要独立思考,敢于质疑。面对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任务、新要求,只有进一步提高对教研功能和价值的深刻认识,厘清教研员的专业属性,基于专业发展标准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才能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