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培训与教科书编者直接对话,了解编写意图

培训与教科书编者直接对话,了解编写意图

【摘要】:做到了深入品读文本,接下来,老师还要和教科书编者对话。这样的培训可以和教科书的主编、编者面对面交流,是了解编者编写意图最直接的途径。一些课文在原来的人教版教材中就有,现在继续选入部编本,但是年级有所变化,同一年级的篇目位置有所调整,有些选文内容没有变化但是题目变了,有些文章在选入教材的时候进行了删改,有些国外的文章有很多译本而课文只是选其一……

做到了深入品读文本,接下来,老师还要和教科书编者对话。每年有出版社举办的教师培训,这几年新教材的培训会更是纷至沓来。这样的培训可以和教科书的主编、编者面对面交流,是了解编者编写意图最直接的途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需要和编者对话,揣摩编者的编写意图,大到学段编排,小到单元组文。为什么这几篇课文放在一起,放在一起要达成什么样的总目标,同一单元下的这几篇文章又有什么不同,单元导读和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的设置等,我们都应该关注,应该有整体意识和单元视角。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组关于动物的文章,《白鹅》《白公鹅》《猫》《母鸡》,这几篇文章都从不同的视角来写动物。单篇文本在表达方式上各有特点,仅仅指导阅读单篇,只能感受作者笔下生动的动物形象,但如果教师对单元内文章灵活组织,整体规划,四年级的孩子就能通过多视角的阅读获得自己的独特感悟,并根据比较阅读的体会进行仿写,进而达成单元习作训练的目标——参照作家的表达方式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这便是单元视角的优势。

一些隐形的意图,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课文在原来的人教版教材中就有,现在继续选入部编本,但是年级有所变化,同一年级的篇目位置有所调整,有些选文内容没有变化但是题目变了,有些文章在选入教材的时候进行了删改,有些国外的文章有很多译本而课文只是选其一……这些现象,老师们都应该打个问号,追根溯源,相互比较,从中体会编者的用心。比如《窃读记》,几个版本的小学教材都有节选,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又全篇选入,文章峰回路转,起伏有致。这就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小学、初中的老师都应该了解到这一变化。这也是编者意图,是隐形但同样重要的编写意图,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和挖掘,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再去设计教学,我想,那肯定是更加宽广的视野。(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