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有声思维的概念及起源-课程教学改革专题研究

有声思维的概念及起源-课程教学改革专题研究

【摘要】:“有声思维”,也称作“出声思维”,是一种直接获取人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知识的洞察力的方法。[2]可以看出,“有声思维”就是将大脑里进行的思维活动有声化。他们认为,理想的“有声思维”是受试者一刻不停地说出自己在完成特定任务时大脑内的任何信息。

“有声思维”(Think aloud),也称作“出声思维”,是一种直接获取人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知识的洞察力的方法。李洁、严厉认为“有声思维”就是让受试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声思考,即思考的同时大声地说出自己正在思考的内容,通过记录、分析这些出声思考时的话语,就可获得受试者较为真实的解题思路和认知过程。[1]陈琴指出“Think aloud”一词的中文原意是“边想边说出来”,它是一种通过让儿童在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声地说出他们的思考过程,从而培养和提高其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策略。因此,“Think aloud”也被称为“有声思维”。[2]可以看出,“有声思维”就是将大脑里进行的思维活动有声化。

1945年德国心理学家Duncker在研究问题解决时首次提出“Think aloud”,他要求研究对象在完成任务时大声报告其整个思维活动,将研究对象解决问题的行动转化为可视化的语言。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认知心理学推动了关于思维的研究,“有声思维”开始成为探索人类深层次认知过程的重要方法。1972年,Newell和Simon指出了在人类问题解决中出声思维能力的应用潜力,通过结合任务分析、模型建构和出声思维,他们证实了实验对象在下棋和解决数学逻辑问题中使用的启发式或策略。1984年Ericsson和Simon将“有声思维”定义为:受试者(接受测试的人)在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中,随时随地讲出头脑里的各种信息。他们认为,理想的“有声思维”是受试者一刻不停地说出自己在完成特定任务时大脑内的任何信息。[3](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