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黄胸鹀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黄胸鹀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摘要】:中文名 黄胸鹀拉丁名 Emberiza aureola英文名 Yellow-breasted Bunting分类地位 雀形目雀科体长 14~15cm体重 19~29g野外识别特征 小型鸟类,雄鸟头前部和脸黑色,头顶和上体栗红色,翼和尾黑褐色具白斑,下体鲜黄色,具一栗色胸带。雌鸟头顶和头侧栗褐色具黑纵纹,眼先和眉纹淡黄白色,肩背棕褐色缀黑纵纹,腰和尾上覆羽栗红色,下体淡黄色不具栗色胸带。繁殖季主食大量昆虫,迁徙期间主要吃农作物和其他植物种实。雌雄亲鸟共同孵卵育雏,孵化期约为13天。

中文名 黄胸鹀

拉丁名 Emberiza aureola

英文名 Yellow-breasted Bunting

分类地位 雀形目雀科

体长 14~15cm

体重 19~29g

野外识别特征 小型鸟类,雄鸟头前部和脸黑色,头顶和上体栗红色,翼和尾黑褐色具白斑,下体鲜黄色,具一栗色胸带。(www.chuimin.cn)

IUCN红色名录等级 EN

形态特征 雄鸟繁殖羽喙基、额、眼先、头侧、颏和上喉为黑色,头顶、枕、后颈、背、肩、腰和尾上覆羽栗红色,背部略缀黑褐纵纹;尾羽黑褐色具淡色羽缘,最外两对尾羽具楔形白斑;翼上小覆羽栗色,中覆羽白色,大覆羽外栗褐色,内黑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端,飞羽黑褐色缀淡棕色羽缘;下体除颏和上喉黑色,上胸有一窄栗色胸带外,其余部分皆为鲜明的黄色;虹膜褐色,喙黑褐色,下喙较淡,脚肉褐色。雄鸟秋季换羽后,头顶栗色,眼先和眉纹淡皮黄色,耳覆羽皮黄色缀黑褐色纵纹,其余体羽似繁殖羽但具有宽的沙黄色羽缘,胸无栗色胸带。雌鸟头顶和头侧栗褐色具黑纵纹,眼先和眉纹淡黄白色,肩背棕褐色缀黑纵纹,腰和尾上覆羽栗红色,下体淡黄色不具栗色胸带。

生态习性 栖息于低山丘陵至平原有稀疏树木的灌丛草甸,尤喜河谷湿地附近。繁殖期单独或成对活动,繁殖期外成群活动,迁徙期间可形成数千只的大群。叫声为低弱的“嘀、嘀”声,繁殖期善鸣唱。繁殖季主食大量昆虫,迁徙期间主要吃农作物和其他植物种实。繁殖期在5—7月,营巢于湿地附近灌草丛中地面浅坑内,以枯草等构成碗状巢,内垫兽毛。窝卵数通常为4~5枚,卵灰绿色且有褐斑。雌雄亲鸟共同孵卵育雏,孵化期约为13天。雏鸟晚成,经13~14天可离巢。

分布与居留 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在我国繁殖于东北、新疆和华北部分地区,迁徙经过河南、山东及东南沿海至华南地区,部分在海南岛台湾越冬,部分继续南迁。

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