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虎头儿-鸟类图鉴:生态习性、繁殖地、构筑巢等详解

虎头儿-鸟类图鉴:生态习性、繁殖地、构筑巢等详解

【摘要】:雄鸟非繁殖羽稍暗淡,头顶至上体具宽棕色羽缘,使得头顶黑白纵带分界不明显,下体具赭色羽缘,喉白色。雌鸟似雄鸟而体色较淡,头顶纵纹分界不明显。生态习性繁殖期栖息于泰加林至苔原地带,迁徙和越冬季栖息于低山丘陵至山脚平原的疏林灌丛草地。繁殖期在6—7月,繁殖于西伯利亚北部苔原和泰加林,营巢于地面隐秘的灌草丛中,以枯草构成杯状巢,内垫兽毛和细草。

中文名 小鹀

拉丁名 Emberiza pusilla

英文名 Little Bunting

分类地位 雀形目雀科

体长 12~14cm

体重 11~17g

野外识别特征 小型鸟类,为鹀类中较小者,雄鸟头顶中央栗红色,侧冠纹黑色,头侧栗色,上体沙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翼和尾黑褐色,外侧尾羽具白斑,颏、喉栗色,冬季为白色,胸胁部具黑纵纹,下体余部白色。(www.chuimin.cn)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形态特征 雄鸟繁殖羽额、头顶至枕栗红色,两侧各有一道黑色宽侧冠纹,眉纹、眼先、眼周和耳羽栗色,在头侧形成栗色大斑,眼后有一黑纹,颧纹白色,颚纹黑色;上体沙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翼上覆羽赭褐色,飞羽黑褐色具淡色羽缘;尾黑褐色缀淡色羽缘,外侧两对尾羽具楔形白斑;下体颏、喉栗色,胸胁缀黑纵纹,余部白色;虹膜深褐色,上喙黑褐色,下喙灰褐色,脚肉色。雄鸟非繁殖羽稍暗淡,头顶至上体具宽棕色羽缘,使得头顶黑白纵带分界不明显,下体具赭色羽缘,喉白色。雌鸟似雄鸟而体色较淡,头顶纵纹分界不明显。

生态习性 繁殖期栖息于泰加林至苔原地带,迁徙和越冬季栖息于低山丘陵至山脚平原的疏林灌丛草地。繁殖期外成小群活动,飞行时反复地散开再收拢尾羽,频频露出外侧尾羽的白斑。平时隐于草丛中发出零星的单调低弱的“叽、叽”声,繁殖期则立于枝头放声鸣唱。主食草籽、浆果等植物种实,兼食多种昆虫。繁殖期在6—7月,繁殖于西伯利亚北部苔原和泰加林,营巢于地面隐秘的灌草丛中,以枯草构成杯状巢,内垫兽毛和细草。窝卵数为4~6枚,卵淡绿色被褐斑,雌雄亲鸟共同孵卵,孵化期为11~12天。雏鸟晚成。

分布与居留 繁殖于欧洲北部至亚洲东北部,越冬于欧亚温带至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广泛分布于全国多地,为冬候鸟和旅鸟。

雌鸟

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