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山麻雀儿、灰眉子-鸟类图鉴,分类、形态、分布详解

山麻雀儿、灰眉子-鸟类图鉴,分类、形态、分布详解

【摘要】:中文名 灰眉岩鹀拉丁名 Emberiza cia英文名 Rock Bunting分类地位 雀形目雀科体长 15~17cm体重 15~23g野外识别特征 小型鸟类,头部、颏、喉至上胸蓝灰色,侧冠纹、贯眼纹和颧纹栗色或黑色,上体栗色具黑褐纵纹,下体淡红栗色。雌鸟营巢并孵卵,窝卵数通常为4枚,孵化期为11~12天,雏鸟晚成,经双亲共同喂养约12天即可离巢。分布与居留分布于非洲北部、欧洲南部、中亚至东亚等地。在我国分布于华北、西部和西南等地,多为留鸟,部分游荡。

中文名 灰眉岩鹀

拉丁名 Emberiza cia

英文名 Rock Bunting

分类地位 雀形目雀科

体长 15~17cm

体重 15~23g

野外识别特征 小型鸟类,头部、颏、喉至上胸蓝灰色,侧冠纹、贯眼纹和颧纹栗色或黑色,上体栗色具黑褐纵纹,下体淡红栗色。(www.chuimin.cn)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形态特征 雄鸟额、头顶、枕至后颈蓝灰色,额基和头顶两侧的侧冠纹深栗色,眉纹蓝灰色,贯眼纹黑栗色,颧纹黑色,末端上扬与贯眼纹相连,头颈侧余部连同颏、喉均为蓝灰色;上背沙褐色,肩栗红色,都具有黑褐色纵纹,下背、腰至尾上覆羽栗红色,纵纹不明显;中央尾羽红褐色具淡色羽缘,外侧尾羽黑褐色,最外两对尾羽内具楔形白斑;翼上小覆羽蓝灰色,中覆羽和大覆羽黑褐色具棕白端斑,在翼上形成两道浅色翼斑,飞羽黑褐色具白缘;下体颏至胸蓝灰色,其余部分肉桂红色,腹中央较淡,翼下覆羽和腋羽灰白色;虹膜和喙黑褐色,下喙较淡,脚肉色。雌鸟似雄鸟,但头顶至后颈淡灰褐色缀黑纵纹,下体较淡。

生态习性 栖息于高原至低山的开阔石坡和灌草丛中。繁殖期外成小群活动,边在地面啄食边发出“叽儿、叽儿”的叫声,繁殖期善鸣唱,喜站在灌木顶端或突出岩石上,边抖动身体和尾羽,边发出婉转悦耳的鸣声。主食草籽等植物种实,兼食多种昆虫,繁殖期主要吃昆虫。繁殖期在4—7月,一年可繁殖2窝。营巢于灌草丛中隐秘的地面处,以枯草等材料构成杯状巢,内垫兽毛。雌鸟营巢并孵卵,窝卵数通常为4枚,孵化期为11~12天,雏鸟晚成,经双亲共同喂养约12天即可离巢。

分布与居留 分布于非洲北部、欧洲南部、中亚至东亚等地。在我国分布于华北、西部和西南等地,多为留鸟,部分游荡。

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