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山麻雀鸟类图鉴:特征、分类、生态习性

山麻雀鸟类图鉴:特征、分类、生态习性

【摘要】:中文名 山麻雀拉丁名 Passer rutilans英文名 Chinnamon Sparrow分类地位 雀形目文鸟科体长 13~15cm体重 15~29g野外识别特征 小型鸟类,雄鸟上体栗红色,背具黑纵纹,头侧灰白色,颏、喉黑色,下体余部白色;雌鸟上体褐色,具宽的皮黄色眉纹,颏、喉无黑色。生态习性栖息于低山丘陵至山脚平原的疏林和灌丛中,也见于农田、果园和房屋周围。繁殖期外结小群活动,在灌木枝梢间跳跃飞蹿,较其他麻雀飞行能力更强,活动范围更大。

中文名 山麻雀

拉丁名 Passer rutilans

英文名 Chinnamon Sparrow

分类地位 雀形目文鸟科

体长 13~15cm

体重 15~29g

野外识别特征 小型鸟类,雄鸟上体栗红色,背具黑纵纹,头侧灰白色,颏、喉黑色,下体余部白色;雌鸟上体褐色,具宽的皮黄色眉纹,颏、喉无黑色。(www.chuimin.cn)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形态特征 雄鸟上体自额至腰栗红色,上背羽片内具黑色条纹,背和腰羽片外具窄的土黄色羽缘和羽端,尾上覆羽黄褐色;尾暗褐色具土黄色羽缘;翼暗褐色具棕白色羽缘,小覆羽栗红色,中覆羽黑栗色具明显的白色端斑,初级飞羽外有两道棕白色斑;眼先和眼后黑色,颊、耳羽和头侧淡灰白色;下体颏、喉黑色,喉侧、颈侧和下体余部灰白色微沾黄褐色,腿覆羽栗色;虹膜栗褐色,喙黑色,脚黄褐色。雌鸟上体沙褐色,上背洒满棕褐色和黑色纵纹,腰栗红色;眼先和贯眼纹褐色,宽眉纹皮黄色,头侧至颏、喉黄白色,其余下体淡棕灰色,腹中央白色,翼和尾同雄鸟。

生态习性 栖息于低山丘陵至山脚平原的疏林和灌丛中,也见于农田、果园和房屋周围。繁殖期外结小群活动,在灌木枝梢间跳跃飞蹿,较其他麻雀飞行能力更强,活动范围更大。杂食性,兼食甲虫、蝽象、蜻蜓幼虫、鳞翅目幼虫、蚂蚁、蚊和蝉等,以及麦粒、稻谷、荞麦、玉米和莎草等农作物和野草等植物种实。繁殖期在4—8月,每年繁殖2~3窝,营巢于山坡崖壁或建筑物墙壁的缝隙中,也在树枝上营巢或利用啄木鸟和燕的旧巢,雌雄鸟共同以草和细枝构巢,内垫棕丝、羊毛和羽毛等柔软物。窝卵数为2~3枚,卵灰白色且有褐斑,雏鸟晚成。

分布与居留 分布于中亚、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在我国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等地,包括长江流域地区和黄河流域下游,较常见,多为留鸟,部分迁徙。

雌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