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红胁绣眼鸟:特征、分布及迁徙

红胁绣眼鸟:特征、分布及迁徙

【摘要】:中文名 红胁绣眼鸟拉丁名 Zosterops erythropleura英文名 Chestnut-flankedWhite-eye分类地位 雀形目绣眼鸟科体长 10~12cm体重 7~13g野外识别特征 小型鸟类,上体黄绿色,具显著的白色眼圈,下体白色,两胁染锈红色。分布与居留繁殖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和我国东北及华北北部地区,越冬于我国华南、西南,以及境外缅甸等地,迁徙途经我国东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较为常见。

中文名 红胁绣眼鸟

拉丁名 Zosterops erythropleura

英文名 Chestnut-flanked

White-eye

分类地位 雀形目绣眼鸟科

体长 10~12cm

体重 7~13g(www.chuimin.cn)

野外识别特征 小型鸟类,上体黄绿色,具显著的白色眼圈,下体白色,两胁染锈红色。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形态特征 雄鸟头颈部为嫩芽黄绿色,眼先至眼下有一黑色细纹,眼周形成一圈明显的绒状白色眼圈,上体黄绿色,上背、肩和翼上小覆羽较暗,呈橄榄绿色;翼主要为黑褐色,具黄绿色羽缘;尾羽为暗褐色,外羽缘缀以黄绿色;下体颏、喉、上胸和颈侧为硫黄色,下胸和腹部中央乳白色,胸侧苍灰色,两胁锈红色,尾下覆羽硫黄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虹膜棕褐色,上喙褐色,下喙铅灰色,脚铅灰色或红褐色。雌鸟似雄鸟,但胁部锈红色较淡。

生态习性 栖息于低山丘陵至山脚平原的阔叶林和次生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成群,活跃地在树枝间跳动穿梭,有时悬挂在叶片和枝梢下觅食,边活动边发出“叽、叽、叽”的叫声。主食鳞翅目和鞘翅目等昆虫,也吃荚蒾等植物的种实。繁殖期在5—8月,营巢于树杈间或灌木丛中,以细草、小枝、苔藓、鬃毛和蛛丝等材料构成杯状巢。窝卵数约为4枚,卵淡青色,雏鸟晚成。

分布与居留 繁殖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和我国东北及华北北部地区,越冬于我国华南、西南,以及境外缅甸等地,迁徙途经我国东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较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