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文名 大苇莺拉丁名 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英文名 Great Reed Warbler分类地位 雀形目鹟科体长 19~21cm体重 17~33g野外识别特征 小型鸟类,上体橄榄灰褐色,具淡棕黄色眉纹,下体亚麻白色,胸部沾灰,腹略泛皮黄色。生态习性栖息于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泽等水域滩岸的芦苇丛或其他湿生植物丛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活跃,频繁地在草茎间跳跃穿梭,繁殖期常站在芦苇顶端或灌木枝梢上大声鸣唱。雏鸟晚成,约12天后可离巢。
中文名 大苇莺
拉丁名 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
英文名 Great Reed Warbler
分类地位 雀形目鹟科
体长 19~21cm
体重 17~33g(www.chuimin.cn)
野外识别特征 小型鸟类,上体橄榄灰褐色,具淡棕黄色眉纹,下体亚麻白色,胸部沾灰,腹略泛皮黄色。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形态特征 成鸟上体为略泛灰色调的淡橄榄褐色,眉纹淡棕黄色,眼先褐色,耳羽橄榄灰褐色略具白斑;翼覆羽为与背相同的橄榄灰褐色,飞羽褐色具淡棕色羽缘,第一枚初级飞羽短而尖,第二枚初级飞羽较第五枚长;凸形尾淡褐色,无淡色端斑;下体亚麻白色,胸稍泛灰色,腹略缀皮黄色,两胁和尾下覆羽沾赭褐色;虹膜褐色,喙暗褐色,下喙基部黄色,脚为淡角黄色。
生态习性 栖息于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泽等水域滩岸的芦苇丛或其他湿生植物丛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活跃,频繁地在草茎间跳跃穿梭,繁殖期常站在芦苇顶端或灌木枝梢上大声鸣唱。主食甲虫、金花虫、蚂蚁和鳞翅目幼虫等昆虫以及豆娘等水生昆虫,兼食蜘蛛、蜗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少量植物种实。繁殖期在5—7月,营巢于芦苇丛和灌丛中,以苇叶和草叶等材料系缚于活的芦苇茎或其他植物茎干上,然后以草叶等植物纤维和蜘蛛网等材料编织成牢固的杯状巢,由雌鸟筑巢,雄鸟协助运送巢材。窝卵数为3~6枚,卵淡蓝绿色被有褐斑,雌鸟孵卵,孵化期为14~15天。雏鸟晚成,约12天后可离巢。
分布与居留 分布于欧洲、非洲、西亚至中亚等地。在我国分布于新疆地区,为夏候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