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黑眉苇莺:鸟类图鉴中的小型鸟类,野外识别特征与体型重量

黑眉苇莺:鸟类图鉴中的小型鸟类,野外识别特征与体型重量

【摘要】:中文名 黑眉苇莺拉丁名 Acrocephalus bistrigiceps英文名 Black-browed Reed Warbler分类地位 雀形目苇莺科体长 12~13cm体重 7~11g野外识别特征 小型鸟类。上体橄榄棕褐色,眉纹淡皮黄色,眉纹上方另具一道粗且显著的黑褐色纹,贯眼纹暗褐色,下体白色,胁和尾下覆羽皮黄色。

中文名 黑眉苇莺

拉丁名 Acrocephalus bistrigiceps

英文名 Black-browed Reed Warbler

分类地位 雀形目苇莺科

体长 12~13cm

体重 7~11g(www.chuimin.cn)

野外识别特征 小型鸟类。上体橄榄棕褐色,眉纹淡皮黄色,眉纹上方另具一道粗且显著的黑褐色纹,贯眼纹暗褐色,下体白色,胁和尾下覆羽皮黄色。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形态特征 成鸟上体橄榄棕褐色,头顶两侧各有一粗且显著的黑褐色纵纹,从喙基延伸到枕部,“黑眉”下方为淡黄色的眉纹,眉纹下方贯眼纹暗褐色,颊和耳羽赭褐色;翼上覆羽与背同色,飞羽深褐色,外淡棕色,第1枚初级飞羽短,第2枚和第8枚初级飞羽几乎等长;尾微呈凸形,尾羽黑褐色且具淡棕色羽缘;下体亚麻白色,胸腹部略沾皮黄色,两胁和尾下覆羽染棕褐色;虹膜暗褐色,上喙黑褐色,下喙肉褐色,脚褐色。

生态习性 栖息于低山丘陵至平原的各类水域和湿地岸边的灌草丛或芦苇丛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苇草间频繁跳跃,繁殖期不断发出富于变化的“唧、唧、唧”的叫声。主食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虫及幼虫,兼食蜘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繁殖期在6—7月,营巢于小柳树灌丛和草丛的基部,以枯草等材料编织成近圆锥形的尖底杯状巢。窝卵数通常5枚,卵淡灰绿色略具灰褐斑,孵化期约14天,雏鸟晚成。

分布与居留 繁殖于亚洲东北部,越冬于东南亚地区。在我国繁殖于东北、内蒙古东北部、河北、北京、河南、陕西和长江下游部分地区,迁徙经过东南沿海,偶见于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