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文名 矛斑蝗莺拉丁名 Locustella lanceolata英文名 Lanceolated Warbler分类地位 雀形目蝗莺科体长 11~14cm体重 11~17g野外识别特征 小型鸟类。主食蝗虫等直翅目昆虫,以及鞘翅目、鳞翅目、半翅目和双翅目等多种昆虫及幼虫,兼食其他水生和陆生小型无脊椎动物。窝卵数3~5枚,卵白色且有红褐斑。分布与居留繁殖于亚洲北部、中部和东北部,越冬于东南亚。
中文名 矛斑蝗莺
拉丁名 Locustella lanceolata
英文名 Lanceolated Warbler
分类地位 雀形目蝗莺科
体长 11~14cm
体重 11~17g(www.chuimin.cn)
野外识别特征 小型鸟类。上体橄榄褐色,下体乳白色,全身满布明显的黑褐色纵纹,淡黄色眉纹不明显,尾端无白色。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形态特征 成鸟上体橄榄褐色,各羽具黑褐色的、粗且显著的中央纹,其中头、肩、背的纵纹尤其明显,下背至腰纵纹渐细,羽缘泛皮黄色;具不明显的淡黄色眉纹,眼先、颊和耳羽暗褐色,耳羽具皮黄色细羽干纹;翼上覆羽和飞羽黑褐色且具淡色羽缘;尾羽暗褐色,隐隐具有暗色横斑;下体皮黄色且具黑褐色纵纹,胸胁部尤其明显,腹部较白;虹膜暗褐色,喙黑褐色,下喙基部肉黄色,脚肉黄色至黄褐色。
生态习性 栖息于低山和山脚的疏林灌丛和草丛中,尤喜湖泊、沼泽等水域附近的苇草丛。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隐匿,藏于茂密的草丛中,或在地面不停上下摆尾,繁殖期雄鸟常站在灌木枝梢鸣唱,并发出重复的“唧、唧”声,似螽斯鸣声。主食蝗虫等直翅目昆虫,以及鞘翅目、鳞翅目、半翅目和双翅目等多种昆虫及幼虫,兼食其他水生和陆生小型无脊椎动物。繁殖期在6—8月,营巢于茂密草丛中地面上的草茎基部,以枯草和草叶编织成杯状巢。窝卵数3~5枚,卵白色且有红褐斑。雏鸟晚成。
分布与居留 繁殖于亚洲北部、中部和东北部,越冬于东南亚。在我国繁殖于东北和内蒙古东北部,迁徙经过新疆、青海、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京、山东、湖北和江苏等地,部分越冬于广东和海南岛等华南地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