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棕背伯劳:中型鸟类,详细特征和分布

棕背伯劳:中型鸟类,详细特征和分布

【摘要】:中文名 棕背伯劳拉丁名 Lanius schach英文名 Long-tailed Shrike分类地位 雀形目伯劳科体长 23~28cm体重 42~111g野外识别特征 中型鸟类,为伯劳中体形较大者,头顶至后颈灰黑色,贯眼纹黑色,背棕色,翼黑色具白色翼斑,尾长,中央尾羽黑色,外侧棕黄色,下体棕白色。除繁殖期外单独活动,善鸣唱,并能模仿其他鸟类叫声,鸣声婉转,故棕背伯劳等伯劳类有“百舌鸟”之别称。在我国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广大地区,为留鸟,较常见。

中文名 棕背伯劳

拉丁名 Lanius schach

英文名 Long-tailed Shrike

分类地位 雀形目伯劳科

体长 23~28cm

体重 42~111g(www.chuimin.cn)

野外识别特征 中型鸟类,为伯劳中体形较大者,头顶至后颈灰黑色,贯眼纹黑色,背棕色,翼黑色具白色翼斑,尾长,中央尾羽黑色,外侧棕黄色,下体棕白色。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形态特征 成鸟额、眼先、眼周至耳羽黑色,形成宽贯眼纹;头顶至上背灰色或黑色;下背、肩、腰和尾上覆羽棕色;尾羽黑色,外侧尾羽外具棕黄色羽缘和端斑;翼上覆羽黑色,大覆羽具窄的棕色羽缘,飞羽黑色,初级飞羽基部棕白色形成翼斑,内侧飞羽外羽缘棕色;下体白色,两胁和尾下覆羽棕色;虹膜暗褐色,钩状喙和脚黑色。

生态习性 栖息于低山丘陵至山脚平原。除繁殖期外单独活动,善鸣唱,并能模仿其他鸟类叫声,鸣声婉转,故棕背伯劳等伯劳类有“百舌鸟”之别称。性凶猛,常立于树顶或电线上,发现猎物后飞扑捕杀,然后返回栖息处撕食。主食多种昆虫,也能捕杀小鸟、蛙、蜥蜴和鼠类等小型脊椎动物。繁殖期在4—7月,雌雄亲鸟共同在乔木或大灌木上以细枝、枯草、树叶等材料筑碗状或杯状巢。窝卵数通常4~5枚,雌鸟孵卵,雄鸟警戒,孵化期12~14天。雏鸟晚成,经双亲共同喂养13~14天后可离巢。雏鸟离巢后,亲鸟仍喂食雏鸟一段时间,雏鸟随亲鸟继续在一定领域内活动1~2个月后方可独立生活。

分布与居留 分布于东亚、东南亚至南亚。在我国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广大地区,为留鸟,较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