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红尾伯劳:特征、分布及习性

红尾伯劳:特征、分布及习性

【摘要】:中文名 红尾伯劳拉丁名 Lanius cristatus英文名 Brown Shrike分类地位 雀形目伯劳科体长 18~20cm体重 26~35g野外识别特征 小型鸟类,和牛头伯劳相似,但红尾伯劳尾上覆羽红棕色,尾羽棕褐色,飞羽上无明显白斑。雏鸟晚成,经双亲共同喂养约16天离巢,离巢后仍随亲鸟在巢区活动一段时间学习捕食。分布与居留分布于亚洲东部。在我国广泛分布于多地,较为常见,在东北、华北等地繁殖,在繁殖地以南越冬。

中文名 红尾伯劳

拉丁名 Lanius cristatus

英文名 Brown Shrike

分类地位 雀形目伯劳科

体长 18~20cm

体重 26~35g

野外识别特征 小型鸟类,和牛头伯劳相似,但红尾伯劳尾上覆羽红棕色,尾羽棕褐色,飞羽上无明显白斑。(www.chuimin.cn)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形态特征 雄鸟头顶至后颈棕色,额略泛灰,额基有一窄黑横带和黑色的宽贯眼纹相连;上背灰褐色,下背和腰棕褐色,尾上覆羽栗红色,尾羽棕褐色;翼上覆羽深褐色具棕白色羽缘,飞羽黑褐色,基部白斑不明显,羽缘白色;下体近白色,两胁泛玉黄色;虹膜褐色,钩状喙和脚黑褐色。雌鸟类似,但头颈颜色更偏棕褐色,前额和眼先深赭色,耳羽暗褐色,上体亦较暗淡,下体胸和体侧具黑色波状横纹。

生态习性 栖息于低山丘陵至山脚平原的疏林和灌丛。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活跃,常在枝头上下跳跃,或立于树顶,伺机捕食。主食直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和鳞翅目等昆虫,偶食少量草籽。繁殖期在5—7月,营巢于低山丘陵的疏林至林缘,雌雄亲鸟共同以莎草、苔草和蒿草等材料构杯状巢。窝卵数5~7枚,雌鸟孵卵,雄鸟警戒,孵化期约15天。雏鸟晚成,经双亲共同喂养约16天离巢,离巢后仍随亲鸟在巢区活动一段时间学习捕食。

分布与居留 分布于亚洲东部。在我国广泛分布于多地,较为常见,在东北、华北等地繁殖,在繁殖地以南越冬。

雌鸟

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