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文名 红耳鹎拉丁名 Pycnonotus jocosus英文名 Red-whiskered Bulbul分类地位 雀形目鹎科体长 17~21cm体重 26~43g野外识别特征 小型鸟类,额、头顶和枕黑色,具有明显而耸立的黑色冠羽,耳区有一鲜红斑,头两侧各有一具黑边的大白斑,颏和喉白色,胸侧形成黑褐色横带;其余上体褐色,下体灰白色。常小群活动,也与红臀鹎、黄臀鹎混群,多在树冠或灌丛中活动,性活泼,善鸣叫,常边跳跃觅食边鸣叫。
中文名 红耳鹎
拉丁名 Pycnonotus jocosus
英文名 Red-whiskered Bulbul
分类地位 雀形目鹎科
体长 17~21cm
体重 26~43g(www.chuimin.cn)
野外识别特征 小型鸟类,额、头顶和枕黑色,具有明显而耸立的黑色冠羽,耳区有一鲜红斑,头两侧各有一具黑边的大白斑,颏和喉白色,胸侧形成黑褐色横带;其余上体褐色,下体灰白色。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形态特征 成鸟额、头顶至枕黑色,头顶具有高耸的尖角状黑色冠羽,眼后下方有一红斑,耳羽和颊白色,具黑色细边缘;后颈、背至尾上覆羽褐色;尾黑褐色,外侧尾羽内
具白斑;翼上覆羽灰褐色,飞羽深黑褐色,外
略带土黄色;下体颏、喉白色,沿颊部向两侧延伸;自颈侧至胸侧各有一明显的宽黑褐色横带;其余下体近白色,两胁略泛烟褐色;虹膜褐色,喙和脚黑色。
生态习性 栖息于低山丘陵的常绿阔叶林或雨林中,也见于林缘、农田等开阔地,甚至庭院等人工绿地。常小群活动,也与红臀鹎、黄臀鹎混群,多在树冠或灌丛中活动,性活泼,善鸣叫,常边跳跃觅食边鸣叫。杂食性,主食榕树、石楠、蓝靛等乔灌木种子、果实和花,兼食多种草籽和昆虫。繁殖期在4—8月,求偶期常站在树梢鸣唱,或成对在花树间嬉戏。营巢于小乔木、灌丛或香蕉树上,以细枝、枯草等搭建杯状巢,内垫以草叶、鸟羽、兽毛等柔软材质。窝卵数通常3枚,孵化期12~14天。
分布与居留 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周边地区。在我国分布于藏东南、云贵、两广和香港等地,为留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