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蒙古百灵-鸟类图鉴:特征、分类、分布

蒙古百灵-鸟类图鉴:特征、分类、分布

【摘要】:中文名 蒙古百灵拉丁名 Melanocorypha mongolica英文名 Mongolian Lark分类地位 雀形目百灵科体长 17~22cm体重 45~60g野外识别特征 小型鸟类,头顶栗色,中央棕黄,眉纹和枕部形成连接的棕白色带,上体栗褐色具皮黄色羽缘,尾上覆羽栗色,翼后缘具大白斑,下体白色,上胸两侧各具一黑斑。繁殖期外成群活动,善奔跑,亦喜直冲云霄高飞鸣唱,鸣声婉转清扬,富于颤音,自古为人们所喜爱和歌颂。分布与居留分布于蒙古及附近地区。

中文名 蒙古百灵

拉丁名 Melanocorypha mongolica

英文名 Mongolian Lark

分类地位 雀形目百灵科

体长 17~22cm

体重 45~60g(www.chuimin.cn)

野外识别特征 小型鸟类,头顶栗色,中央棕黄,眉纹和枕部形成连接的棕白色带,上体栗褐色具皮黄色羽缘,尾上覆羽栗色,翼后缘具大白斑,下体白色,上胸两侧各具一黑斑。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形态特征 雄鸟头顶中央浅棕黄色,头顶周边和额部栗色,眼周和眉纹棕白色,与后颈的白色条带相连接,颊和耳区棕色;背、腰栗褐色具淡棕色羽缘,尾上覆羽栗色具棕白色羽缘,中央尾羽栗褐色,最外侧尾羽基本为白色,次外侧尾羽黑褐色具白缘,其余尾羽黑褐色具白色先端;翼上覆羽栗红色具棕黄羽缘,大覆羽中部泛黑褐色,初级覆羽黑褐色带棕白色羽缘,初级飞羽主要为黑褐色,带少量白色羽缘,内侧飞羽后缘形成宽白斑;下体白色,胸微沾棕,胸两侧各有一黑褐斑;虹膜褐色,喙较短厚,为角褐色,脚肉色。繁殖期雄鸟体色更加艳丽,上体泛栗红色,胸侧两黑斑间有一细纹连接。雌鸟体色相似但稍暗淡,胸侧黑斑较小。

生态习性 栖息于草原至半荒漠等开阔地,尤喜植被茂盛的湿草地。繁殖期外成群活动,善奔跑,亦喜直冲云霄高飞鸣唱,鸣声婉转清扬,富于颤音,自古为人们所喜爱和歌颂。以草籽等植物种实为主食,兼食昆虫和其他小型动物。繁殖期在5—7月,营巢于草地凹坑内,以枯草构杯状巢。窝卵数3~5枚,孵化期约15天。

分布与居留 分布于蒙古及附近地区。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宁夏和青海等地,为夏候鸟或留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