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人之死:福柯对人的主体性消亡的考察

人之死:福柯对人的主体性消亡的考察

【摘要】:福柯认为它会导致“人之死”,这也是《词与物》得出的一个结论。“人之死”并非人生命的消亡,而是指人的主体性的消亡——人不再成为世界的主角,不再居于创造的中心位置。未来,人只不过是世界的一个螺丝钉,处在世界的大结构之中。福柯通过考察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期到现代时期知识型的变化,最后得出“人之死”的结论。[7][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M].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392.

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知识型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果照此趋势,到当代时期,知识型的变化又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福柯认为它会导致“人之死”,这也是《词与物》得出的一个结论。

“人之死”并非人生命的消亡,而是指人的主体性的消亡——人不再成为世界的主角,不再居于创造的中心位置。未来,人只不过是世界的一个螺丝钉,处在世界的大结构之中。

正如福柯在《词与物》的结尾所说:“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滩上的一张脸。”[7]

以上便是《词与物》表达的核心观点。福柯通过考察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期到现代时期知识型的变化,最后得出“人之死”的结论。这样的研究方式正是知识考古学的研究方式,即深入历史的素材,将各个阶段的结构予以挖掘,最后将其摧毁。

接下来,我们将对福柯后期的系谱学研究进行介绍。

【注释】

[1][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M].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18.(www.chuimin.cn)

[2][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M].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19.

[3]同上。

[4]同上。

[5][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M].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25.

[6]即通过观察或测量就能够把握到的知识。

[7][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M].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