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辩证法》的整体基调略显悲观。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负面影响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思考、对启蒙理性所带来的现代世界的批判、对文化工业本质的赤裸裸的揭露、对人的无限膨胀的权力欲望的反思等,多少都带有极端色彩。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对“启蒙理性走向自我毁灭”的反思,也恰恰证明了对“启蒙理性”本身具有的反思能力的守护。......
2023-11-03
在梅洛-庞蒂看来,知觉具有主客体的相互渗透性。
在知觉境域里,主体和客体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行,它们离不开彼此,彼此成就对方,彼此赋予对方意义。
单纯的客体不存在,单纯的主体也不存在;客体之所以是客体,是因为有主体与之对应,也因为主体赋予其意义;而主体之所以是主体,是因为它的面前有一个不同于它的对象,这个对象又可以被主体认识,如此才使得主体成为主体。比如,树之所以是树,是因为它被人们认识后才被叫作树。人之所以会认为这是树,是因为树的存在可以被人认识。
主体和客体之间如果缺失任何一方,主客之间的对立关系也就不复存在。主客之间没有界限,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这就好比良性的恋爱状态:“我”因为“你”而成为了“我”自己,“你”也因为“我”而成为“你”自己。如果“我”失去了你,“我”将不再是“我”;如果“你”失去了“我”,“你”也将不再是“你”。“你”和“我”之间彼此渗透、彼此成就、彼此赋予彼此的意义。
从灵与肉、身与心的层面来说,灵肉、身心自开始就相互渗透、彼此交融,这样的同一性境域就是知觉领域。
因此,梅洛-庞蒂的理论是具有暧昧性的。他并不斩钉截铁地说主体和客体到底是什么关系,而是说两者在知觉领域中自一开始就暧昧不清、彼此交融。在这个中性地带,主客的同一性才是两者关系的本质。(www.chuimin.cn)
我们可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概念”来理解同一性的境域。
知觉领域的同一性境域
到底什么是阴,什么是阳?你能完全抛开一方去定义另一方吗?不能的。阴阳中任何一方,都需要借助对方来解释自己。没有阴,何来阳?没有阳,又何来阴?阴和阳,谁都无法离开谁,这两个概念彼此成就了彼此。如此,主客体之间并不是“非黑即白”式的关系,主客之间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知觉就像主客之间的一个通道,连接着彼此,又奠基着彼此。主客体如同骨骼和血肉,同时共在,缺一不可。
这就是梅洛-庞蒂对知觉的阐释,知觉世界更像是一个场所——一切意义得以发生的觉知之场。知觉是世界得以展示自己的基本方式,是主客体相互渗透的产物。
有关哲学100问 后现代的刺的文章
《启蒙辩证法》的整体基调略显悲观。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负面影响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思考、对启蒙理性所带来的现代世界的批判、对文化工业本质的赤裸裸的揭露、对人的无限膨胀的权力欲望的反思等,多少都带有极端色彩。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对“启蒙理性走向自我毁灭”的反思,也恰恰证明了对“启蒙理性”本身具有的反思能力的守护。......
2023-11-03
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中,阿伦特列举大量事实阐述犹太领导人与纳粹合作的过程,她毫不掩饰自己对犹太委员会在大屠杀中对同胞犯下罪责的质疑。[1]可以说,犹太领导人配合纳粹提供“遣送名单”,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纳粹的帮凶。可见,正是犹太领导人的所作所为,使纳粹的大屠杀得以更加顺利地展开。......
2023-11-03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先天综合判断”,即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具有经验的新内容的判断这一关键概念。康德其实是承认了某种真理性的、无须进一步修正的理论,即“先验性理论”的存在,并且他将“先验性”和“普遍必然性”等同起来。康德以这种方式解决“多”和“一”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建构问题。因此,波普尔认为康德的解释是有缺陷的,其解决方案也并不成功。......
2023-11-03
在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看来,一旦丰富的理性走向单一的工具理性,理性的工具属性变为其终极目的时,“启蒙”便走向了自我毁灭之境,人类便陷入一场现代性的灾难之中。而这张网正是以“启蒙理性”的逻辑思维,更确切地说是以“启蒙理性”中的数学逻辑、形式逻辑为准则构建而成的。因为“启蒙不能允许有自己无法控制的、外在于它的东西。只有将一切纳入它的囊中,它才能高枕无忧”。......
2023-11-03
或许大多数人对启蒙的理解是这样的:“启蒙”,使人类告别愚昧、摆脱对世界的恐惧。但敏锐的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发现,经过这样的“启蒙”洗礼后,“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2]。人类非但没有因为“启蒙”进入真正的人性状态,反而陷入一种新的野蛮主义。因为“启蒙理性”的“倒退”,人类不知不觉被卷入一场现代性的噩梦里。那么,“启蒙理性”到底是如何走向“自我毁灭”之境的?......
2023-11-03
[2]通俗理解,“反思的平衡”意味着人们在感性的判断和抽象思考的原则之间不断做出调整,以使两者达到平衡与和谐状态的方法。于是,我们运用“反思的平衡”方法,以调整自己的主观判断,排除个人偏见、个人的特殊身份等要素产生的影响,从而以更加公平、公正的立场制定规则。经由“反思的平衡”后,人们其实回到了一个假定的“原初状态”。这时,罗尔斯假设了一个“无知之幕”,以保证程序上的公平。......
2023-11-03
汉娜·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提到:一旦道德人格被消灭了,仍然能阻止人被变成活死人的,只有个人的差异化和他的独特性。[7]纳粹分子通过这三个步骤——取消法律人格、摧毁道德人格、消灭个体性,犯下“根本恶”,从而实现对人的完全统治的目的。人的自由性和自发性被全面消解,由天性、意志、命运形成的人的独特性被全部摧毁。康德认为,人的偏好会诱惑人去作恶。......
2023-11-03
文化工业的主人在进行商品生产前,就已经先行地进行了设计。所有展现于大众面前的文化作品都是已被策划、加工、渲染过的文化商品,所有展现出来的作品都是细节模式化的产物。文化工业期望建构的正是这样的掌控系统,而这样的系统正意味着某种“统治权力”。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弥漫的文化工业氛围,其背后却映射出人对“统治权力”的终极渴望。[1]“自动化的反应机制”是笔者对《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内容所做的理解与阐述。......
2023-11-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