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归根结底是引导思维的艺术,教学的本质意义是师生间借助课程教材等文本进行的思维对话。这种策略对分析性思维者、创造性思维者和实用性思维者有同样的帮助,它最适合思维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技巧。可见对话策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实用性思维。在真正的思维对话中,学习是相互的,而不是权威的或由上而下主宰的。......
2023-11-23
工具行为是受制于“工具理性”支配的目的行为,体现出主体性的思维方式,即从主体到客体的模式——以主客二元对立为前提,主体对客体采取行为,最终达到某个目的。比如,“种庄稼”行为便是人(主体)对世界(客体)进行改造的行为。
而交往行为则由“交往理性”支配。这样的模式与工具理性的模式有所不同,不再是以主客二元对立为前提,而是以“主体间性”,即主体和主体之间互为主体的关系为基础。
具体来说,交往理性要处理和解决的是这些问题:主体之间要如何沟通,才能达到主体之间更好理解的状态?这需要构建出怎样的一套法则,才能够让主体之间的交往更加开放与自由,使主体之间更好地建立共识。通俗来说,交往理性就是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顺畅,实现良性互动、达到公平协商等。那么,对这套交往的规则的探讨就是交往理性的研究范畴。交往理性可以使交往行为更加合理化。
我们思考一下,好的交往方式是怎样的呢?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思想的独断灌输吗?不是的。应该是在交往中,两个人的思想可以发生碰撞、擦出火花,彼此平等对话,对对方观点可以提出修改、批评、保留或赞同的意见。这才是人与人之间理性的交往状态,也是交往行为最为合理化的状态。(www.chuimin.cn)
以上我们从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的解析中,理解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背后的不同思维方式:工具理性是主体性思维的体现,而交往理性注重的是主体间性。
在工具理性的视角下,主体总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主体作为核心,对这个世界进行安排,从而实现某个目的;而在交往理性的视角下,主体变得谦虚,主体不再是统治世界的主宰者。人和人之间平等友善,人开始尝试与他人对话、与世界对话。遇到问题时,大家要协商着来,在沟通中相互理解,从而消除矛盾。
如此看来,交往行为理论其实是较为温和的。但很遗憾,一直以来人们太看重工具理性而忽略了交往理性。现代科技等一系列外在因素,使人们不自觉地将工具理性视为向导,工具理性日益侵入人们的交往领域。人们的交往行为因此被扭曲化,变得越来越不合理。比如,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披上了功利色彩,就是最好的例证。
有关哲学100问 后现代的刺的文章
教育归根结底是引导思维的艺术,教学的本质意义是师生间借助课程教材等文本进行的思维对话。这种策略对分析性思维者、创造性思维者和实用性思维者有同样的帮助,它最适合思维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技巧。可见对话策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实用性思维。在真正的思维对话中,学习是相互的,而不是权威的或由上而下主宰的。......
2023-11-23
下面分别讲述与不同性格的人交往的秘方。活跃型性格的人往往会不小心霸占所有的舞台。在与他人交往时,负责任的最基本标志就是信守诺言。完善型性格的人的决定通常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而作出的。小心不要被他们控制,同时要帮助他们保持冷静,能力型性格的人绝对具备控制其他人的能力,因此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保持自己思维和决断的独立性,避免受其控制。在与能力型性格的人交往过程中,......
2023-12-01
由此可见,培养思维能力是教育领域的一股劲潮,扑面而来,已无法回避。然而,据此审视当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很多教师的思维教学意识淡漠,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活动不够丰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
2023-07-19
因为在生活中,真正是“臭水沟”的人往往不多。也就是说,当你在与人相处的时候需要把握一个“度”,而这个“度”用孔子的话来说,那就是——君子和而不同。每一个都会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往往会造成摩擦与冲突,但是我们应该学会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好的关系,与此同时,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和做法上也不必苟同于对方。这就是“君子和而不同”的道理。......
2023-09-19
哲学的理论性质与哲学的思维方式是相互规定的。正是思维对存在的这种反思关系,构成了人类思想的哲学维度,决定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特性。然而,哲学自我理解中的最大问题,却莫过于以“非反思”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释“哲学”及其“基本问题”。其实,人类“反思思想”的哲学思维并不神秘,它深深地植根于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之中。......
2023-11-17
第三章唯伦理性思维的历史积淀文化精神的实践,构成了一整套现实的文化制度。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以现世性和实用性为基本特征的唯伦理性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和规定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思想、科学思想和政治、经济思想的基本模式,这些思想又进一步规范着中国封建历史发展的轨迹。......
2024-01-19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广大小农心目中,“均田免粮”始终是一种充满魅力的召唤,频频发生的农民起义成为抑制土地兼并的自发的调节器。北宋王小波在鼓动农民起义时宣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起事之后以“均贫富”为其政治纲领。一百年以后,钟相、杨么又提出“等贵贱”的口号,声称“劫财为均平”。......
2024-01-19
而“墨家那种以自苦为极的精神,不以取巧保身而‘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文化品格,以及踏实认真勇于为自己的主义献身殉道的文化精神,却因‘反天下之心’而失传了。”这种过分执迷于自保的倾向固然造就了许多道德崇高的“君子”,而且使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显明的人文主义特点,但是它也使得“种”的繁衍功能、尤其是“种”在延续过程中的变异功能和自我更新功能退化。......
2024-01-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