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工具理性与交往理性:背后的不同思维方式

工具理性与交往理性:背后的不同思维方式

【摘要】:而交往行为则由“交往理性”支配。通俗来说,交往理性就是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顺畅,实现良性互动、达到公平协商等。以上我们从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的解析中,理解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背后的不同思维方式:工具理性是主体性思维的体现,而交往理性注重的是主体间性。但很遗憾,一直以来人们太看重工具理性而忽略了交往理性。现代科技等一系列外在因素,使人们不自觉地将工具理性视为向导,工具理性日益侵入人们的交往领域。

工具行为是受制于“工具理性”支配的目的行为,体现出主体性的思维方式,即从主体到客体的模式——以主客二元对立为前提,主体对客体采取行为,最终达到某个目的。比如,“种庄稼”行为便是人(主体)对世界(客体)进行改造的行为。

而交往行为则由“交往理性”支配。这样的模式与工具理性的模式有所不同,不再是以主客二元对立为前提,而是以“主体间性”,即主体和主体之间互为主体的关系为基础。

具体来说,交往理性要处理和解决的是这些问题:主体之间要如何沟通,才能达到主体之间更好理解的状态?这需要构建出怎样的一套法则,才能够让主体之间的交往更加开放与自由,使主体之间更好地建立共识。通俗来说,交往理性就是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顺畅,实现良性互动、达到公平协商等。那么,对这套交往的规则的探讨就是交往理性的研究范畴。交往理性可以使交往行为更加合理化。

我们思考一下,好的交往方式是怎样的呢?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思想的独断灌输吗?不是的。应该是在交往中,两个人的思想可以发生碰撞、擦出火花,彼此平等对话,对对方观点可以提出修改、批评、保留或赞同的意见。这才是人与人之间理性的交往状态,也是交往行为最为合理化的状态。(www.chuimin.cn)

以上我们从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的解析中,理解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背后的不同思维方式:工具理性是主体性思维的体现,而交往理性注重的是主体间性。

在工具理性的视角下,主体总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主体作为核心,对这个世界进行安排,从而实现某个目的;而在交往理性的视角下,主体变得谦虚,主体不再是统治世界的主宰者。人和人之间平等友善,人开始尝试与他人对话、与世界对话。遇到问题时,大家要协商着来,在沟通中相互理解,从而消除矛盾。

如此看来,交往行为理论其实是较为温和的。但很遗憾,一直以来人们太看重工具理性而忽略了交往理性。现代科技等一系列外在因素,使人们不自觉地将工具理性视为向导,工具理性日益侵入人们的交往领域。人们的交往行为因此被扭曲化,变得越来越不合理。比如,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披上了功利色彩,就是最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