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业的主人在进行商品生产前,就已经先行地进行了设计。所有展现于大众面前的文化作品都是已被策划、加工、渲染过的文化商品,所有展现出来的作品都是细节模式化的产物。文化工业期望建构的正是这样的掌控系统,而这样的系统正意味着某种“统治权力”。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弥漫的文化工业氛围,其背后却映射出人对“统治权力”的终极渴望。[1]“自动化的反应机制”是笔者对《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内容所做的理解与阐述。......
2023-11-03
马尔库塞认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特别善用大众传媒手段,如广播、电视、电影、报刊杂志、广告等制造“虚假的需求”,从而控制人们的生活。文化工业已经沦落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统治工具。
那么,什么是“虚假的需求”?
比如,你对某个商品并不是特别需要,但因为一个诱人的广告,你脑子一热立刻购买了这个商品。那么,你对这个商品的需求就是通过传媒的手段制造出来的虚假需求,实际上你并非真正需要它,你只是受到了广告的诱惑而成为了被消费的对象。
在马尔库塞生活的那个年代,他早就发现了这个现象。各种广告的渲染、电视广播节目的引导不断地给大众强化着“高消费和高商品化的生活方式”,似乎只有这样的生活才配得上“品质”二字。
于是,长期处于如此传媒气氛中的人们,就会根据传媒信息塑造的生活理念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电视里的人如何穿衣搭配,自己也如何穿衣搭配;电影里的人如何在海边度假,自己也如何在海边度假……正如马尔库塞所说:“人们似乎是为商品而生活。小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错层式家庭住宅以及厨房设备成了人们生活的灵魂。”[5]
那么,人们如何满足这不断膨胀的虚假需求呢?唯有更加努力地去工作挣钱,才能购买商品满足自己的需要。当大部分人一心投入工作后,便没有额外的精力去批判社会、做出出格的事情,于是反抗社会的情绪自然就被转移,反抗社会的冲动自然就被消解。每个人都会乖乖服从于这个社会的内在秩序。
在马尔库塞看来,文化工业要渲染的正是这样的社会氛围:被制造的“虚假的需要”不断牵引着人们的生活,人们把媒介输出的内容当作真理,并追随着被塑造出来的所谓品质生活。从此,人们对物质的欲求愈发膨胀,对精神的追求越来越淡化。而唯有更加投入地工作,人们才能满足这“虚假”的需求。最后,人们的价值观、理想甚至逻辑思考力都被社会流行的模式所规范,每个人都变为了“同一个人”。
这就是“新型的极权统治”得以展开的内在逻辑。科学技术和文化工业联手,从物质生产、消费、大众传媒、广告和精神文化等领域对大众予以了全方位的控制。在这种统治方式下,社会沦为了单向度的社会,人沦为了单向度的人。(www.chuimin.cn)
【注释】
[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1.
[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2.
[3]同上。
[4][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7.
[5][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9.
有关哲学100问 后现代的刺的文章
文化工业的主人在进行商品生产前,就已经先行地进行了设计。所有展现于大众面前的文化作品都是已被策划、加工、渲染过的文化商品,所有展现出来的作品都是细节模式化的产物。文化工业期望建构的正是这样的掌控系统,而这样的系统正意味着某种“统治权力”。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弥漫的文化工业氛围,其背后却映射出人对“统治权力”的终极渴望。[1]“自动化的反应机制”是笔者对《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内容所做的理解与阐述。......
2023-11-03
恰恰是通过作品本身所呈现的“对现实生活的自然复制”之态来达到。文化工业的主人并非以渲染乌托邦的极乐世界为初衷,而是老老实实地去刻画生活本身——运用技术化与艺术化的手法把现实生活本来的、真实的、自然的样子复制出来,搬入大屏幕。人们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剪影,也可以从电影角色中看到自己。无论人再怎么“能”,都无法挣脱生活本身对自身的束缚。......
2023-11-03
自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时期,西方的社会环境时刻发生着变化。此学派提出了“社会批判理论”[2]——对当时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以及大众文化等方面予以批判。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对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与哈贝马斯这几位哲学家思想的介绍,去探究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问题。......
2023-11-03
或许大多数人对启蒙的理解是这样的:“启蒙”,使人类告别愚昧、摆脱对世界的恐惧。但敏锐的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发现,经过这样的“启蒙”洗礼后,“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2]。人类非但没有因为“启蒙”进入真正的人性状态,反而陷入一种新的野蛮主义。因为“启蒙理性”的“倒退”,人类不知不觉被卷入一场现代性的噩梦里。那么,“启蒙理性”到底是如何走向“自我毁灭”之境的?......
2023-11-03
[2]通俗理解,“反思的平衡”意味着人们在感性的判断和抽象思考的原则之间不断做出调整,以使两者达到平衡与和谐状态的方法。于是,我们运用“反思的平衡”方法,以调整自己的主观判断,排除个人偏见、个人的特殊身份等要素产生的影响,从而以更加公平、公正的立场制定规则。经由“反思的平衡”后,人们其实回到了一个假定的“原初状态”。这时,罗尔斯假设了一个“无知之幕”,以保证程序上的公平。......
2023-11-03
他种植大麻,服用迷幻剂;他在飘飘欲仙中撞向汽车。只有在梦幻的兴奋中,他才能生发出对生命的全新顿悟,才能寻找到批判与解构理性的哲学依据。米歇尔·福柯,法国哲学家和思想史学家、社会理论家、语言学家、文学评论家、性学家。福柯是一位自带气场的哲学家。......
2023-11-03
可以说,哲学阶段的“启蒙理性”是丰富的、全面的。换言之,“哲学的理性”无法完成“启蒙理性”的最初使命。且,哲学非但完成不了这项任务,哲学理性中对思想本身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的要素还会阻碍这项任务的完成,阻碍人们对统治权力的追寻。进而,“理性”中原有的“自我反思”的这一层就被无情丢弃。......
2023-11-03
阿伦特对“平庸的恶”的思考,对我们当下的生活也有着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如果每个人都缺乏独立思考力,都对“恶”采取无视的态度,那么整个现代社会也必然会引发更大的灾难。但更重要的是,当恶行就在自己身旁发生时,我们决不能冷眼旁观,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能因为缺乏思考力而成为恶的同行者。要知道,对恶的无视就是对恶的纵容。总体来说,从“根本恶”到“平庸的恶”,是阿伦特对恶的视角转换的体现。......
2023-11-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