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哲学100问:后现代文化工业与现实生活的自然复制

哲学100问:后现代文化工业与现实生活的自然复制

【摘要】:恰恰是通过作品本身所呈现的“对现实生活的自然复制”之态来达到。文化工业的主人并非以渲染乌托邦的极乐世界为初衷,而是老老实实地去刻画生活本身——运用技术化与艺术化的手法把现实生活本来的、真实的、自然的样子复制出来,搬入大屏幕。人们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剪影,也可以从电影角色中看到自己。无论人再怎么“能”,都无法挣脱生活本身对自身的束缚。

文化工业的主人如何巧妙地让大众欣然接受隐含在作品背后的这套内容呢?恰恰是通过作品本身所呈现的“对现实生活的自然复制”之态来达到。

文化工业的主人并非以渲染乌托邦的极乐世界为初衷,而是老老实实地去刻画生活本身——运用技术化与艺术化的手法把现实生活本来的、真实的、自然的样子复制出来,搬入大屏幕。

通常来说,一部好作品的重要标准就在于其是否对现实有着真实的反映。人们之所以会被电影感动,无非是电影表达出了人的真情实感——或是悲苦的命运、凄惨的遭遇,抑或是胜利的喜悦、对真善美的向往……人们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剪影,也可以从电影角色中看到自己。

当人们很自然地在作品里看到“生活本来的样子”时,便会自觉发出感叹:是的,这就是生活!

经由这个过程,人们便被逐渐强化地相信这样的理念:生活就是这样的。生活本身拥有着绝对的意义,是不可被超越的。无论人再怎么“能”,都无法挣脱生活本身对自身的束缚。那么,生活本身中的那个最绝对的东西是什么?便是生活的内在规则以及社会的内在规则。最后,人们便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规则对人的控制。(www.chuimin.cn)

这就是文化工业的高明之处,也是它的诡计所在。

文化工业并没有强迫人们一定要接受什么,制作方也只是通过专业手法将自然的真实生活复制(创作)为文化作品,从而传递出“生活本就如此”的理念[4]而已。但正是这样的操作,使得人们产生了对“绝对生活意义”的认同。而一旦人们对“绝对的生活”予以认可,其实也就等于认可了隐藏其背后的生活规则乃至社会规则。

文化工业用广告手法,传递出了超越作品本身的内涵。它不断告知人们生活的真相,但实际上却是借以强化人们对生活的绝对意义以及社会的标准化规则的认同。最后,人们不得不进入这套意义和符号系统,受其控制、任其摆置。但一切又显得好似是人自愿为之的,一切的发生都是顺其自然的。

文化工业实质上就是一场“骗局”,只不过它太过温柔,没有暴力与野蛮色彩,以至于让人难以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