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文化工业过滤:思考力丧失

文化工业过滤:思考力丧失

【摘要】:所谓“文化工业的过滤”是指制作人对文化产品进行的“加工”——对“植入什么元素、安插什么细节、表达什么思想以及可能起到的传播效果”等问题予以精确计算。从哲学上来说,“文化加工”的过程可看作制作人对世界的感性杂多予以重新整理的过程。恰恰是这道文化工业的“过滤”工序,对受众产生了致命的问题。如此,人的思考力逐渐丧失,人的个体性逐渐被消解。

所谓“文化工业的过滤”是指制作人对文化产品进行的“加工”——对“植入什么元素、安插什么细节、表达什么思想以及可能起到的传播效果”等问题予以精确计算。

哲学上来说,“文化加工”的过程可看作制作人对世界的感性杂多予以重新整理的过程。制作方会先整理一遍内容,把希望受众看到的部分留下,把不希望受众接触的内容过滤掉。而“加工”这个操作本身就已先行包含制作方对世界的理解,由此生产的作品便被植入了制作方想表达的内容,或是一个理念、一种规则,甚至是某种价值体系。

恰恰是这道文化工业的“过滤”工序,对受众产生了致命的问题。它帮助受众省略了一个关键步骤——对世界的感性杂多进行整理,从而促使受众逐渐丧失思考能力。

想想看,一个人认识世界的过程本应该是这样的:人投身于世界去接触真实发生的事情,从世界的感性杂多中整理、探寻其背后的本质规定性。人运用思维能力从众多现象中把握核心本质,作出自己的判断。也就是说,这个过程需要人们自己进行思考才能得以完成。(www.chuimin.cn)

但现在的情况是,文化商品帮大众省略了这个本应该由人运用思维对感性杂多进行整理的过程。制作方已经把一切整理(过滤)好了,受众不用再绞尽脑汁思考什么、反思什么,只需乖乖地坐在屏幕前观看并接受作品所呈现的内容,沉浸于娱乐气氛里即可。并且,受众还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以为屏幕里呈现的画面就是真实的世界,以为作品中所呈现的内容就是生活与世界本身[5]。而这样的感觉又加强了受众对作品的接受度。

如此,人的思考力逐渐丧失,人的个体性逐渐被消解。到最后,大家都一样,每个人都听命于这套文化工业体系输出的价值体系。

你也许会质疑,世界上总有一些有个性的人存在,并非所有人都一样。正如《启蒙辩证法》里所说,的确还是有“留着小胡子、带着法国口音、操着低沉的女人腔,带有卢卑奇(Lubitsch)的风格”的人,但“每个人手里拿的身份证却都是一样的”。[6]也就是说,这些所谓的个性都必须被统摄于社会整体秩序和体系之内,一旦这些个性超越于社会秩序和系统的运作,就会被予以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