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文化商品:哲学100问和后现代挑战

文化商品:哲学100问和后现代挑战

【摘要】:文化工业的主人在进行商品生产前,就已经先行地进行了设计。所有展现于大众面前的文化作品都是已被策划、加工、渲染过的文化商品,所有展现出来的作品都是细节模式化的产物。文化工业期望建构的正是这样的掌控系统,而这样的系统正意味着某种“统治权力”。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弥漫的文化工业氛围,其背后却映射出人对“统治权力”的终极渴望。[1]“自动化的反应机制”是笔者对《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内容所做的理解与阐述。

文化工业的主人在进行商品生产前,就已经先行地进行了设计。所有展现于大众面前的文化作品都是已被策划、加工、渲染过的文化商品,所有展现出来的作品都是细节模式化的产物。大众所接受的正是经过“处理”的价值理念。

可以说,文化工业就像一台复杂的机器,它自身按照一个事先设置好的程序进行运作。制作者的制作技巧要受制于这套程序,普通消费者的反馈,乃至其需求本身,也受制于这套程序的控制,仿佛一切都被安排好了。只要文化工业这台大机器不停止作业,作为一个个小齿轮的普通大众就一直会被机器带动起来自动运转,根本停不下来。

你觉得自己自然地流露着快乐、愤怒、悲伤、愤怒等情绪,殊不知在这一切发生之前,它们就已被精确地计算好了。正如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所说:“从根本上来看,虽然消费者认为,文化工业可以满足他的一切需求,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消费者认为,他被满足的这些需求,都是社会预先设定的,他永远只是被规定了需求的消费者,只是文化工业的对象。”[2]

总体而言,文化工业体现出来的正是理性精神,这套“被规定”“被计算”的系统本身就极具理性色彩。文化创作者无法自由创作,需要将受众方的可能反馈纳入创作思路中,并且,在对传播效果精准计算的基础上才开始进行创作,而制作者已对结果有所预判,一切都在制作者的掌控之中。文化工业期望建构的正是这样的掌控系统,而这样的系统正意味着某种“统治权力”。

《启蒙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是赤裸裸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弥漫的文化工业氛围,其背后却映射出人对“统治权力”的终极渴望。统治者好似一个高高在上的隐士,看人间冷暖,看世间变幻,只是这一切都早已被精心地策划安排,一切都逃脱不了统治者建构的掌控系统。(www.chuimin.cn)

【注释】

[1]“自动化的反应机制”是笔者对《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内容所做的理解与阐述。旨在通过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更加生动地理解文化工业的本质。

[2][德]马克斯·霍克海默.霍克海默全集(第4卷)[M].法兰克福:费舍袖珍出版社,1988-1989: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