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文化工业特征:同一性vs.后现代的刺

文化工业特征:同一性vs.后现代的刺

【摘要】:同理,文化工业正是“同一性”思维模式下的产物,对“同一”的追求已经被先行植入于文化工业的发端之初。而文化工业正是建构这套社会秩序和规则系统的方式。因为文化工业就是“启蒙理性”的化身。文化工业是“工具理性”延伸到文化领域的一种体现,其运作的终极目的就是回归于“权力”这一关键要素。

什么是“同一性[1],它的深层逻辑是什么?

“同一性”的思维模式贯穿于整个传统哲学——从古希腊到黑格尔阶段的哲学发展之中。传统形而上学的任务便是从“多样”中概括总结出“同一”的东西,从变化中去探寻永恒不变的东西,然后以“同一”的本质作为根本法则统摄所有现象。

同理,文化工业正是“同一性”思维模式下的产物,对“同一”的追求已经被先行植入于文化工业的发端之初。文化工业交付出来的文化产品,表面上看似多样而丰富,但本质上它们是齐一化的,是大写的“同一文化”的具体展现。所有的文化产品,最终要表达与指向的目标都是同一内容,即社会的内在秩序和规则。

可以说,文化工业自发端之初就以社会秩序和规则为导向,再往深里说就是以“权力”为导向,以人对人的权力关系的建构为目标。可见,文化工业自发端之初就已蕴含扭曲的要素。

这个逻辑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我们前面介绍“启蒙理性”的发展逻辑时曾说到,“启蒙理性”自发端之初就以“权力”为导向,“启蒙理性”自一开始就已扭曲。人通过“启蒙理性”构建一套科学的系统,实现对自然的掌控。当世界上所有的内容都被纳入这个系统之中时,人对自然的统治权就被建构起来了。

人对自然的统治必然延伸到人对人的控制。那么,人对人的控制如何实现呢?同样也要建构一套系统的、能被大众普遍认同的、具有普世价值的社会秩序和规则系统。当所有人都被纳入这套社会的秩序系统,按照既定规则行事时,个体性将被逐渐消解:每个人不再具有敏锐的思考力,不再“反抗”什么,都将乖乖听命于这套社会系统和规则的安排。每个人只能作为系统之中的普通一员而存在,没有特殊性可言。最后,人被“控制”住了,统治者于大众的统治权也被确立起来了。而文化工业正是建构这套社会秩序和规则系统的方式。(www.chuimin.cn)

所以说,文化工业自发端之初就已担负起“建构、维持社会秩序”的使命,文化工业自一开始就已扭曲。文化工业的内在逻辑与启蒙理性的逻辑有着内在一致性。

到这里我们就能理解,在《启蒙辩证法》中为什么要先阐述“启蒙理性”,而后阐述文化工业的原因了。因为文化工业就是“启蒙理性”的化身。看似多样的文化产品,在生产之前就已经被先行植入了“同一性”原则,在文化工业发端之初就以维持现行的“社会秩序”为目的,就以“社会统治权力”为导向。

从表象上看,文化工业是一个“生产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供大众消费”的过程,但实际上文化工业输出的是一整套的社会秩序和规则系统。文化工业承担起“中介”的作用,将掌管资源的统治者和与资源绝缘的普通大众紧密链接。

文化工业是“工具理性”延伸到文化领域的一种体现,其运作的终极目的就是回归于“权力”这一关键要素。而“同一性”的思维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统领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