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启蒙理性”的发展过程总结为几个关键词:祛魅、知识、技术、工具。启蒙与权力我们不妨来详细解释一下“祛魅—知识—技术—工具”。但要梳理出从“知识”到“权力”的逻辑,其实还有两个中间环节必不可少,即“技术”和“工具”。其整体的逻辑便是:“启蒙理性”经由“祛魅”到“知识”到“技术”再到“工具”的过程后,人类便祛除畏惧,拥有了对世界的统治权力。......
2023-11-03
什么是“同一性”[1],它的深层逻辑是什么?
“同一性”的思维模式贯穿于整个传统哲学——从古希腊到黑格尔阶段的哲学发展之中。传统形而上学的任务便是从“多样”中概括总结出“同一”的东西,从变化中去探寻永恒不变的东西,然后以“同一”的本质作为根本法则统摄所有现象。
同理,文化工业正是“同一性”思维模式下的产物,对“同一”的追求已经被先行植入于文化工业的发端之初。文化工业交付出来的文化产品,表面上看似多样而丰富,但本质上它们是齐一化的,是大写的“同一文化”的具体展现。所有的文化产品,最终要表达与指向的目标都是同一内容,即社会的内在秩序和规则。
可以说,文化工业自发端之初就以社会秩序和规则为导向,再往深里说就是以“权力”为导向,以人对人的权力关系的建构为目标。可见,文化工业自发端之初就已蕴含扭曲的要素。
这个逻辑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我们前面介绍“启蒙理性”的发展逻辑时曾说到,“启蒙理性”自发端之初就以“权力”为导向,“启蒙理性”自一开始就已扭曲。人通过“启蒙理性”构建一套科学的系统,实现对自然的掌控。当世界上所有的内容都被纳入这个系统之中时,人对自然的统治权就被建构起来了。
人对自然的统治必然延伸到人对人的控制。那么,人对人的控制如何实现呢?同样也要建构一套系统的、能被大众普遍认同的、具有普世价值的社会秩序和规则系统。当所有人都被纳入这套社会的秩序系统,按照既定规则行事时,个体性将被逐渐消解:每个人不再具有敏锐的思考力,不再“反抗”什么,都将乖乖听命于这套社会系统和规则的安排。每个人只能作为系统之中的普通一员而存在,没有特殊性可言。最后,人被“控制”住了,统治者于大众的统治权也被确立起来了。而文化工业正是建构这套社会秩序和规则系统的方式。(www.chuimin.cn)
所以说,文化工业自发端之初就已担负起“建构、维持社会秩序”的使命,文化工业自一开始就已扭曲。文化工业的内在逻辑与启蒙理性的逻辑有着内在一致性。
到这里我们就能理解,在《启蒙辩证法》中为什么要先阐述“启蒙理性”,而后阐述文化工业的原因了。因为文化工业就是“启蒙理性”的化身。看似多样的文化产品,在生产之前就已经被先行植入了“同一性”原则,在文化工业发端之初就以维持现行的“社会秩序”为目的,就以“社会统治权力”为导向。
从表象上看,文化工业是一个“生产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供大众消费”的过程,但实际上文化工业输出的是一整套的社会秩序和规则系统。文化工业承担起“中介”的作用,将掌管资源的统治者和与资源绝缘的普通大众紧密链接。
文化工业是“工具理性”延伸到文化领域的一种体现,其运作的终极目的就是回归于“权力”这一关键要素。而“同一性”的思维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统领性的作用。
有关哲学100问 后现代的刺的文章
我们将“启蒙理性”的发展过程总结为几个关键词:祛魅、知识、技术、工具。启蒙与权力我们不妨来详细解释一下“祛魅—知识—技术—工具”。但要梳理出从“知识”到“权力”的逻辑,其实还有两个中间环节必不可少,即“技术”和“工具”。其整体的逻辑便是:“启蒙理性”经由“祛魅”到“知识”到“技术”再到“工具”的过程后,人类便祛除畏惧,拥有了对世界的统治权力。......
2023-11-03
最初,“禁闭”作为一种治安手段,以防止引发社会骚乱。这种“乱炖式”的禁闭,正是当时资产阶级将所有对它无用之人和有威胁之人驱逐到另一个世界的方式。疯人院是对大禁闭制度的一种强化,“疯癫”也被正式确立为精神病。“疯癫”被人们视为疾病,并非经由知识的论证得出,而是由于历史的偶然事件——麻风病的灭绝和大禁闭时代的到来使然。福柯认为,“疯癫被视为一种疾病”的过程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对此进行了哲学上的批判。......
2023-11-03
[2]通俗理解,“反思的平衡”意味着人们在感性的判断和抽象思考的原则之间不断做出调整,以使两者达到平衡与和谐状态的方法。于是,我们运用“反思的平衡”方法,以调整自己的主观判断,排除个人偏见、个人的特殊身份等要素产生的影响,从而以更加公平、公正的立场制定规则。经由“反思的平衡”后,人们其实回到了一个假定的“原初状态”。这时,罗尔斯假设了一个“无知之幕”,以保证程序上的公平。......
2023-11-03
“启蒙理性”经由“神话”到“哲学”再到“现代科学”的发展,最后开启了一个以数学为原则的现代科学世界。原本有着丰富维度的“启蒙理性”丧失了“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这关键一环,“工具理性”成为了主角。......
2023-11-03
马尔库塞认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特别善用大众传媒手段,如广播、电视、电影、报刊杂志、广告等制造“虚假的需求”,从而控制人们的生活。文化工业已经沦落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统治工具。在马尔库塞看来,文化工业要渲染的正是这样的社会氛围:被制造的“虚假的需要”不断牵引着人们的生活,人们把媒介输出的内容当作真理,并追随着被塑造出来的所谓品质生活。而唯有更加投入地工作,人们才能满足这“虚假”的需求。......
2023-11-03
恰恰是通过作品本身所呈现的“对现实生活的自然复制”之态来达到。文化工业的主人并非以渲染乌托邦的极乐世界为初衷,而是老老实实地去刻画生活本身——运用技术化与艺术化的手法把现实生活本来的、真实的、自然的样子复制出来,搬入大屏幕。人们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剪影,也可以从电影角色中看到自己。无论人再怎么“能”,都无法挣脱生活本身对自身的束缚。......
2023-11-03
可以说,哲学阶段的“启蒙理性”是丰富的、全面的。换言之,“哲学的理性”无法完成“启蒙理性”的最初使命。且,哲学非但完成不了这项任务,哲学理性中对思想本身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的要素还会阻碍这项任务的完成,阻碍人们对统治权力的追寻。进而,“理性”中原有的“自我反思”的这一层就被无情丢弃。......
2023-11-03
文化工业的主人在进行商品生产前,就已经先行地进行了设计。所有展现于大众面前的文化作品都是已被策划、加工、渲染过的文化商品,所有展现出来的作品都是细节模式化的产物。文化工业期望建构的正是这样的掌控系统,而这样的系统正意味着某种“统治权力”。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弥漫的文化工业氛围,其背后却映射出人对“统治权力”的终极渴望。[1]“自动化的反应机制”是笔者对《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内容所做的理解与阐述。......
2023-11-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