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文化工业产品:商业化与标准化

文化工业产品:商业化与标准化

【摘要】:一旦走到这一步,批量模式化生产出来的文化作品就不再是艺术作品了[1],原有的艺术之“真”的灵韵一下子消失了。因为这些量产的文化作品要受制于市场的安排,要听命于商业规则的运作,要接受来自大众消费的考验,这就是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文化作品所具有的他律性。在文化工业阶段,文化艺术似乎就此堕落。文化产品丧失了艺术本应具有的独特性,从而变得标准化和同一化。

“启蒙理性”促使科技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水平提升。当人们对资本利润的追逐成了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时,文化领域也必然会受到侵蚀。

文化艺术逐渐与商业结合。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文化生产领域,文化作品被大批量机械化复制。整个过程就像罐头厂生产罐头一样,在机器工业化的流水线作业下,一瓶又一瓶一模一样的罐头被批量生产。只不过此时“躺”在机器上的不是“罐头”,而是“商业电影”“音乐唱片”和“畅销文学”了。

一旦走到这一步,批量模式化生产出来的文化作品就不再是艺术作品了[1],原有的艺术之“真”的灵韵一下子消失了。因为这些量产的文化作品要受制于市场的安排,要听命于商业规则的运作,要接受来自大众消费的考验,这就是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文化作品所具有的他律性。

在文化工业背景下,创作者的创作动机不再纯粹,创作者的自主权也逐渐被削弱。创作者无法完全凭借自己的内心意愿进行创作,受制于市场反馈,创作者要根据大众的口味和喜好进行创作风格的调整。大众喜欢什么就创作什么——大众喜欢快乐就要去制造快乐,大众需要悲伤的情绪就去制造悲伤感,大众需要眼泪就要营造让人伤感的意境。这样的创造过程需要经过精心策划,按照统一的模式和套路进行,最后的目的是——创作者交付出可以让大众欣然接受、乐意买单的文化商品。

在文化工业阶段,文化艺术似乎就此堕落。(www.chuimin.cn)

文化艺术的崇高性被商业化的规则“踩”在脚底。创作之初,制作方首先要考虑作品能否产生利润以及用什么精湛的技法获取最大的利润,此时创作者的出发点已扭曲。那些本来就有着原真性的文化艺术作品,沦落为一种迎合大众的、可机械复制的文化商品,且每一样文化商品都必须接受来自市场的拷问。文化产品丧失了艺术本应具有的独特性,从而变得标准化和同一化。

【注释】

[1]因为此时的文化作品不再是创作者自由创作的结果,也不再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