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当前和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既面临着老城镇已存在的急需解决的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问题,又有如何防范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可能遇到的新的地质环境问题。新型城镇化首先是科学规划,必须回答城镇地质环境脆弱性及其对城镇人类活动的适应能力这个最基本问题,目前,尚缺乏基于风险理念,面向新型城镇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的,还没有地质环境安全的评价技术方法及其相应的评价标准。......
2023-11-03
研究区目前的城市发展主要在西部海城区、东部铁山港区。根据北海市中心城区开发利用研究及北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杨雄,2015;北海市规划局,2016),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建城区的地面影响因素将北海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划分为以下3种类型。
(1)禁止开发区:为水源地、防护林、重要交通等地面设施地区,由于较大的生态价值及工程安全性等问题,不考虑地质环境适宜性,均禁止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2)优先开发区:为地质环境适宜区,地下空间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3)限制开发区:为地质环境较适宜、较不适宜及不适宜区,地下空间开发受到一定的地质环境条件限制,运营中容易诱发地质环境问题,因此,该区域的地下空间开发要加强对地质环境的重视程度,且地质环境适宜性越差的区域,越要重视。
1.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区划
浅层开发利用深度在地下10m以内,主要功能为商业、仓储、娱乐、人行通道、停车、市政设施等,此类功能的地下空间主要集中于商业文娱综合区、居住区、铁山港工业区。限制开发区为冠头岭森林公园、鲤鱼地生态绿地、牛尾岭水库饮用水水源地、防护绿地。此外,参考中国沿海地区某城市市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柳昆等,2011),将铁路、高速公路、福成机场所在区域的地下深度10m以内也划分为禁止开发区(图10-56)。对于人防、人行通道、市政管线等地下工程建议首先考虑优先开发区,避开限制开发区,对于无法避开的水、电、气管等线性地下工程开发时建议根据地质环境适宜性影响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表10-49)。
图10-56 研究区地下空间浅层开发区划图
表10-49 研究区地下空间浅层开发建议
2.中层地下空间开发区划(www.chuimin.cn)
中层地下空间类型主要有深层工业、仓储、地下轨道交通、人防和地下隧道等。此类功能的地下空间主要集中于商业文娱综合区、居住区、工业区(图10-57)。根据北海市公共停车专项规划,在2015—2030年规划修建轨道交通1、2号线,根据图10-57可以看出:轨道交通1、2号线无法避免地要穿过限制开发区,因此开发利用过程中建议采取相关的防治措施(表10-50)。
图10-57 研究区地下空间中层开发区划图
表10-50 中层线性工程限制开发区的开发建议
3.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区划
深层地下空间开发类型主要有人防工程、地下实验室和危险品仓库等,主要集中于广场、公园绿地等区域(图10-58)。北海市深层地下空间开发总体需求目前不高,未来在浅层和中层开发充分的情况下,可控制开发利用深层。深层地下空间对地质环境要求高,且建成后对地质环境又有较大的潜在影响,所以深层地下空间的开发需要加强对地质环境的重视,首先考虑优先开发区,尽可能避开条件开发区,同时做好地下实验室、危险品仓库等地下空间的安全措施。
图10-58 研究区地下空间深层开发区划
有关城市地质环境安全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文章
在我国当前和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既面临着老城镇已存在的急需解决的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问题,又有如何防范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可能遇到的新的地质环境问题。新型城镇化首先是科学规划,必须回答城镇地质环境脆弱性及其对城镇人类活动的适应能力这个最基本问题,目前,尚缺乏基于风险理念,面向新型城镇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的,还没有地质环境安全的评价技术方法及其相应的评价标准。......
2023-11-03
城镇遭遇和产生的缓变性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地面沉降、地裂缝、海平面上升和海岸侵蚀淤积、水土污染以及生态退化等。南方城市相对于北方地下水水质恶化趋势明显较轻。......
2023-11-03
(一)概述采用半定量-专业判断法开展规划区地质环境影响性预测评估,根据规划区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对影响程度进行分级分区并提出规划建议。说明规划实施造成的生态用地、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规模与布局变化,评价其生态敏感性及生态调节、产品提供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情况。......
2023-11-03
在地质环境问题风险管理中,风险可接受水平的确定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在风险可接受水平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条准则为ALARP准则,ALARP准则将风险划分为不可接受区、警报区以及普遍可接受区。如果所评价出的风险值在不可容忍线以及普遍接受线之间时,则落入警报区,需要在实际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降低该区域内的风险。......
2023-11-03
在城镇建设、发展和运营的过程中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改造作用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般而言,人为地质作用的速度比自然地质作用快得多。从城镇的功能与特点来看,城镇的类型与功能不同,其地质作用强度与特点也有所区别。这些作用的结果使城镇所在地的地质环境在许多方面已不同于其原有环境,形成一种叠加有城镇地质作用的次生地质环境。......
2023-11-03
表6-11 全区地质环境功能区划(二)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工作区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确定工作区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将工作区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其目的是为制定工作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以及资源合理利用与工农业生产布局、保育区域生态环境、确定生态用地范围提供科学依据。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为基础进行主导性分区。......
2023-11-03
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等由于其成灾时间短、隐蔽性强、破坏力大,而成为防灾减灾研究的重点。城镇崩滑流对城镇有多种灾害。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表明,全国1640个县(市)共发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0余万处,威胁数千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和1200多亿元人民币财产安全,其中,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1.6万处,威胁人口700万,威胁财产840亿元人民币。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8.81亿元人民币[2]。......
2023-11-03
从地质环境抵抗干扰的能力、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撑能力两方面来开展城镇化进程中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能力研究。开展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确定城镇各地质环境功能区的人类活动强度,为减少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协调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衡量的依据。......
2023-11-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