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城市地质环境安全评价:综合风险管理实践

城市地质环境安全评价:综合风险管理实践

【摘要】:选择在经济建设重点地区与地质环境问题易发区以及可能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范围作为重点防治区,其他的依据危害程度依次列入次重点防治区及一般防治区。在考虑地质环境风险与当地财政条件下,选取适当的防灾方法以尽量减少人为活动因素诱发可能发生的地质环境问题。全面推行重点区域的地质环境问题危险性评估制度,使灾害隐患得到事前根除。

风险管理又名危机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地质灾害风险具有突发性、难以确定性、多变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在风险管理中牵涉因素很多,制约因素错综复杂,主要包括了区域地质构造条件、环境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层岩性条件、植被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的程度、气象条件等。因此,在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风险管理体系。

(一)风险控制的基本途径

1.规划控制

依据地质环境问题易发性分区与地质环境问题风险区划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并结合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生产力总体布局的需要。选择在经济建设重点地区与地质环境问题易发区以及可能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范围作为重点防治区,其他的依据危害程度依次列入次重点防治区及一般防治区。在考虑地质环境风险与当地财政条件下,选取适当的防灾方法以尽量减少人为活动因素诱发可能发生的地质环境问题。如对于可能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范围应采取搬迁转移到地质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并对原来区域做生态修复治理;对于其他防护区可尽量采取生态防灾与控制人类活动强度等方式控制地质环境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建立地质灾害应急处理机制,强化应急演练,加强险情隐患巡查监察工作等。

2.源头消除

通过工程措施控制风险的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风险源的防控,即降低地质环境问题的危险性;另一类是降低地质环境问题发生时承灾体的易损性,即提升承灾体的抗灾能力。全面推行重点区域的地质环境问题危险性评估制度,使灾害隐患得到事前根除。即指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对建设工程和规划区遭受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工程建设中、建设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估,提出具体预防治理措施。

3.接受风险

如果某一地质环境问题的风险很小,在该类地质环境问题风险可接受水平之下,那么不必采取措施控制,直接接受风险,只会对城镇人类活动产生轻微的影响。

4.监测预警(www.chuimin.cn)

选择影响某类地质环境问题发生的敏感的、可获取的指标作为监测指标,依托现有的监测网络,以及国家重大监测工程对其监测。即当某一指标观测值超过诱发所对应地质环境问题的阈值时,应立即启动预警机制,查明引起指标大幅度变化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从而可大大提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能力。

5.防灾减灾宣传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普及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技能,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

在进行地质环境问题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考虑到风险控制的成本和效益、防控效果等问题,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各类地质环境问题风险防控措施的管理流程如图8-5所示。

图8-5 风险控制流程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