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城市地质环境评价:环境正效应

城市地质环境评价:环境正效应

【摘要】:人类活动作用规模和地质环境特性相协调时,环境效应不明显,各项变化在正常情况范围之内,不致产生严重的环境危害,且不利的地质环境通过改造可使之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经过多年的治理,该地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人类活动作用规模和地质环境特性相协调时,环境效应不明显,各项变化在正常情况范围之内,不致产生严重的环境危害,且不利的地质环境通过改造可使之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为扼制恶劣地质环境的发展,更有效地利用地质环境,在确保地质环境良性演化的前提下,人类进行的各种活动和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城市园林绿化、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修建防洪堤坝、水库、挡土墙等及控制废弃物乱堆放、控制超采地下水的各种工程措施,这些人类活动使地质环境在一定的范围内向着良性方向发展,是一种正面的影响:

(1)人为地质作用的结果可在短时间内见到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造社会物质文明、改善人类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为人类造福。如广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占全国耕地面积25%以上的水稻土和西北荒漠地区的绿洲土壤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作用地表风化壳的结果,给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粮食。

(2)城镇公共绿地能够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使光照强度大大减弱,因园林树木的密度、叶片类型与大小不同,可能造成减光作用存在差异,因为绿化树木的遮挡,可以保持地面湿润,降低城市昼夜温差,保持气候稳定性。与此同时,城市园林能够调节气温,保持空气中的湿度,因为树木的遮挡作用,可以有效降低风速,从而降低植物蒸腾作用。绿色植物能够吸收CO2,释放O2,因此绿色植物是O2和CO2的重要调节器,植物具有重要的光合作用,调节地区的碳氧平衡。

(3)城镇生态用地产生的环境效应基本上是正面的,蓄洪、分洪、排洪用地可净化水质,增加水域面积,增加土壤养分和水分,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调节气候,夏天降温,冬天保温,还可以降低旱涝灾害风险;草地、林地、湿地等生态用地可以增加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生态平衡,保护本地的动植物种类和资源,改善地方生态环境质量,还具有调节气候、蓄洪、蓄渍、供水、调节气候、减少噪音、降低地表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净化水质、防止盐水入侵、补注地下水、缓冲和减除洪患等功能。(www.chuimin.cn)

(4)城镇农业用地的增加对环境也有着积极的影响,生态农业用地的建设可以起到涵养水源、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及增加土壤肥力和土壤水分的作用;农用地还具有吸收CO2、释放O2以及吸尘、滞尘等净化作用,可以提高地下水补给能力,降低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对于维护地形地貌原状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坑塘水面的增加还可以扩大水域面积,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形成人工水生态系统,增加空气湿度。

典型案例: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生态问题突出,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近些年来,国家对黄土高原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经过多年的治理,该地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采取了一定的生物措施,先后开展了人工林、经济林、果园、人工草地建设,起到了涵养水源,调节地面径流,固结土壤,增加植被,防风固沙的作用;开展了治沟骨干工程、淤地坝、沟头防护、谷坊等工程建设措施,可防止沟底下切、沟岸扩张、沟头前进,也可拦泥淤地,减少入黄泥砂;耕作措施主要有等高沟垄种植、草田轮作,从而改良了土壤,提高透水性及蓄水、保土、保肥能力,增强了土壤的抗蚀、抗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