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地质环境组成要素及影响因素分析

地质环境组成要素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查明调查区代表性岩体中原生结构面及构造结构面的产状、规模、形态、性质、密度及其切割组合关系,并进行岩体结构类型划分。⑤在研究调查区放射性核素赋存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实测与计算,了解地质环境中Rn的浓度水平及其对空气中Rn浓度水平的影响程度。⑥综合分析调查区内放射性异常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活动、地热活动以及人为活动的关系,并评价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提出初步的相应防治对策建议。

(一)气象水文

(1)查明调查区气象要素中的降水特征,包括多年长周期丰、贫水年变化特征,多年平均降水量,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单次最大降水量及其持续时间,最大降水强度等。

(2)查明调查区主要流域的地表汇流面积,径流特征,主要河、湖、塘及其他地表水体(包括湿地、季节性积水洼地)的流量和水位动态,包括最高洪水位和最低枯水位高程及其出现日期和持续时间,汛期洪水频率及变幅等。

(二)地形地貌

查明调查区天然地貌和人工地貌的类型、分布位置和形态特征等。

(1)天然地貌,主要包括:分水岭、山脊、剥蚀面、斜坡、悬崖、沟谷、河谷、河漫滩、阶地、冲沟、洪积扇、岩溶洼地、漏斗、峰丛、峰林、塌陷、滑坡和断层崖等。查明其分布位置、形态特征,组合特征、过渡关系与相对时代。

(2)人工地貌,主要包括:露天采矿场、人工边坡、水库与大坝、道路、渠道、堤防、矿碴与弃土堆、垃圾填埋场等。查明其分布位置、形态特征、规模、形成时间和运行现状等。

(三)地层岩性

查明调查区地层的层序、地质时代、厚度、产状、成因类型、岩性(颜色、成分、结构、胶结物及胶结类型、特殊矿物等)、岩相特征和接触关系等,重点调查第四纪地层的分布、厚度及其岩性。查明调查区地层的空间分布及其分布范围等。

(四)地质构造

(1)查明调查区构造轮廓,经历过的构造运动性质和时代,各种构造形迹的特征、主要构造线的展布方向等。

(2)查明调查区代表性岩体中原生结构面及构造结构面的产状、规模、形态、性质、密度及其切割组合关系,并进行岩体结构类型划分。

(五)新构造运动、现今构造活动性和地震

(1)查明调查区不同构造单元和主要构造断裂带自挽近地质时期以来的活动情况。

(2)查明主要断裂的规模、产状、性质及其与地貌单元、地貌景观、微地貌特征、第四纪岩相岩性、厚度和产状、地面高程变化等的关系。确定全新活动断裂的等级。

(3)查明调查区内重复大地水准测量资料、断层位移监测资料和地应力测量资料,分析研究现今活动特征和构造应力场及断层活动规律。

(4)查明调查区内历史地震资料和附近地震台站测震资料。重点是调查主要地震分布、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地震地质迹象,包括历史上Ⅶ度以上的地震烈度区(含Ⅶ度区)已产生的震害,如山崩、滑坡、地面开裂、河流堵塞改道及沙土液化等。

(5)查明油气开采和回灌、地下流体(地下水、地热、卤水等)开采与回灌,深层废液深灌排放、水库蓄水引起诱发地震的震级、震中深度和地面烈度分布,分析形成的地质构造条件。

(六)水文地质

(1)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确定调查区所处(及所含)的水文地质单元及其特征。

(2)查明调查区地下水类型,主要含水岩组的分布、富水性、透水性、地下水位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地下水水化学特征,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关系等。

(3)查明调查区主要地下水露头的产出位置、地貌部位、高程、出露的地层岩性及所处的地质构造、含水层类型、性质、水位、水温、流量、水化学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和开发利用情况等。

(七)岩土体特征

1.岩体(www.chuimin.cn)

(1)查明调查区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岩组岩相特征、岩石强度及形变特征、岩石抗风化及其易溶蚀性特征。

(2)查明调查区岩体结构特征,包括岩体结构类型及结构面的发育特征,主要构造结构面的密度、裂隙密集带、结构面优势分组、结构面规模、软弱夹层的分布特征等。对重要地段应进行坡体结构分析。

(3)查明调查区岩体风化特征,包括易风化岩层的岩性、层位和分布规律,风化引起的岩体结构与强度方面的变化。了解风化壳的厚度及其垂直分带。

(4)查明调查区岩体溶蚀特征,包括可溶性岩层的岩性及组合特征,构造特征,岩溶形态及发育特征等。

2.土体

(1)查明调查区土体成因与岩性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包括冲积、冲洪积、冲湖积、冲海积的黏性土、砂性土、砾卵石土;崩坡积的碎石土、块石土;人工填筑的素填土、杂填土等。

(2)查明调查区特殊性土的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特殊类土包括:软土、膨胀土、湿陷性土、红黏土、盐渍土、冻土、液化的粉细砂土、人工堆填土等。重点了解特殊类土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危害及损失,提出初步相应的治理对策建议。

(3)查明调查区土体的结构特征。土体的结构类型分为均一结构、双层结构、多层结构等3种基本类型。

(八)地球化学特征

(1)查明调查区内各种自然介质(如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湖积物、水、气体和植物等)中环境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演化规律和迁移、富集变化规律,揭露环境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与各种地质过程、地质特征之间的关系。

(2)在存在放射性异常的调查区,开展放射性异常调查。调查内容如下:

①了解调查区航空γ能谱测量和区域化探扫面资料,分析研究调查区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含量值与分布规律。

②基本查明调查区基岩238 U、232 Th、226 Ra、40 K等的丰度。根据测量结果,确定区域放射性核素丰度值,与世界克拉克值比较,并编制放射性地球化学图,圈定出异常区,研究其分布规律。

③基本查明调查区土壤中Rn的浓度值。根据测量结果,编制放射性地球化学图,圈定出异常区,研究其分布规律。

④基本查明调查区地下水和地下热水中Rn、Ra、U、总β、40 K的浓度值。根据测量结果,编制放射性地球化学图,圈定出异常区,研究其分布规律。

⑤在研究调查区放射性核素赋存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实测与计算,了解地质环境中Rn的浓度水平及其对空气中Rn浓度水平的影响程度。

⑥综合分析调查区内放射性异常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活动、地热活动以及人为活动的关系,并评价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提出初步的相应防治对策建议。

(九)生态系统

(1)基本查明调查区不同土地类型上的植物群落、植物类型、优势群落及其分布和面积。

(2)基本查明调查区植被生长情况,覆盖率、生物量和人为利用及其破坏情况。

(3)查明调查区植被生长的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貌、坡向、坡度、坡位、小地形、土壤与基岩岩性特征、气候、水分条件等。

(4)查明调查区动物组成、动物族群分布、族群数量与栖息环境背景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