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找到真正的知己,打破孤独

找到真正的知己,打破孤独

【摘要】:若想追寻生命中的知己,首先要回归知己两字的定义。知己之间没有秘密。周瑜与诸葛亮《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算是周瑜的一位知己。赤壁之战时,从火攻战术的印证,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推断,让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不得不仰仗诸葛亮,并视其为自己战略战术上不可多得的知己。但是这个知己是个比自己更厉害的角色,对吴国今后可能不利,周瑜只好两次三番地算计诸葛亮,但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化解。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从古至今,似乎每个人都在滚滚红尘中寻觅着知音。若想追寻生命中的知己,首先要回归知己两字的定义。顾名思义,知己简单地说就是知道、了解自己内心的朋友。

错误的知己观

每个人在内心深处对于知己都有着其主观的认定,如果不能先检视自己潜藏在心中对知己的想法,同时了解对方对于知己的看法,随着交往的深入,也会因彼此观点不一致而分开。

要与好友维持不变的知己友谊,我们需要正视以下这些错误的知己观。

知己之间没有秘密。有这样的想法的人,较少容许知己去做自己不知道的事,对方去哪里、做什么,都要先跟自己报告,要不就一起去,要不就要先得到自己的允许才能去。想想看,这些人要的是真正的朋友,还是随自己掌控的奴隶啊?

常有人以为既然是知己,他就应该了解我,因此出现一些冲突时,比起一般的朋友来,应该更能掌握自己的想法,但他们忘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都不是对方肚子里的蛔虫,就连自己对自己都无法深入了解,心情态度随时都会变来变去,何况是知己呢?

知己就必须能够两肋插刀,如果知己拒绝自己的要求就不再算是知己了。然而,世间的确有些事是不可以两肋插刀的,例如陪“知己”一起逃学、一起吃喝玩乐等,这种“知己”只会盲从,并不是真正的朋友!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论,所有心理健康的行为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中庸之道。太过或不及都是不健康的。人际交往也是如此,太过亲密、完全信任或是太过疏离、完全不信任的交友观都是无法获得人际满足感的。过于亲密的关系会让人感到窒息压抑,过于疏离又会显得孤单落寞。(www.chuimin.cn)

健康的知己观

那么,怎样的朋友才可算是知己呢?两人相处时必须互相体谅、互相关心,相交在于互相欣赏,并不是互相取乐、互相利用。要真诚相待,不要有欺诈、瞒骗。除此之外,要成为知己须有相同的兴趣,这样他们之间才有相同的话题。缺乏相同的兴趣,相处时的话题自然不多,无论如何互相迁就,也会感到枯燥沉闷,这样也就很难成为知己了。

这种心灵上可以相通,精神上可以相依相偎,情感上可以相知相惜的朋友,有可能是同性朋友,也有可能是异性朋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这样的心态,人的一生都是会有知己的。

知己是在理解信任的基础上,互相欣赏,互相鼓励,从精神上和心灵里影响对方的人。知己可以亲密无间,情同手足,也可以忙碌时就暂且忘却,想起来就去寻找交流,无牵无挂地在精神上交往。

周瑜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算是周瑜的一位知己。赤壁之战时,从火攻战术的印证,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推断,让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不得不仰仗诸葛亮,并视其为自己战略战术上不可多得的知己。但是这个知己是个比自己更厉害的角色,对吴国今后可能不利,周瑜只好两次三番地算计诸葛亮,但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化解。

知己之间的竞争也是合情合理的,互相竞争、互相切磋、互相进步这样的良性循环,更能加深情谊。知己又比其他朋友多了一份肝胆相照,多了一份精神的交流。每个人都希望遇到一生中的知己,哪怕有一个也行。知己之间应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应该彼此了解对方的心意,相互视对方为自己的知己,这样才算是真正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