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迈尔斯在其著作《社会心理学》中曾这样写道:“如果抑郁、孤独和社会性焦虑是通过消极体验、消极的思维模式以及自我挫败的行为构成的恶性循环得以维持,那么应该可以通过破坏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来打破循环——通过改变环境,训练个体更加积极的行为模式,转变消极思维。这的确可以做到。一些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人们从抑郁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在治疗结束后,他们拥有了和异性约会的能力。......
2024-02-01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从古至今,似乎每个人都在滚滚红尘中寻觅着知音。若想追寻生命中的知己,首先要回归知己两字的定义。顾名思义,知己简单地说就是知道、了解自己内心的朋友。
错误的知己观
每个人在内心深处对于知己都有着其主观的认定,如果不能先检视自己潜藏在心中对知己的想法,同时了解对方对于知己的看法,随着交往的深入,也会因彼此观点不一致而分开。
要与好友维持不变的知己友谊,我们需要正视以下这些错误的知己观。
知己之间没有秘密。有这样的想法的人,较少容许知己去做自己不知道的事,对方去哪里、做什么,都要先跟自己报告,要不就一起去,要不就要先得到自己的允许才能去。想想看,这些人要的是真正的朋友,还是随自己掌控的奴隶啊?
常有人以为既然是知己,他就应该了解我,因此出现一些冲突时,比起一般的朋友来,应该更能掌握自己的想法,但他们忘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都不是对方肚子里的蛔虫,就连自己对自己都无法深入了解,心情态度随时都会变来变去,何况是知己呢?
知己就必须能够两肋插刀,如果知己拒绝自己的要求就不再算是知己了。然而,世间的确有些事是不可以两肋插刀的,例如陪“知己”一起逃学、一起吃喝玩乐等,这种“知己”只会盲从,并不是真正的朋友!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论,所有心理健康的行为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中庸之道。太过或不及都是不健康的。人际交往也是如此,太过亲密、完全信任或是太过疏离、完全不信任的交友观都是无法获得人际满足感的。过于亲密的关系会让人感到窒息压抑,过于疏离又会显得孤单落寞。(www.chuimin.cn)
健康的知己观
那么,怎样的朋友才可算是知己呢?两人相处时必须互相体谅、互相关心,相交在于互相欣赏,并不是互相取乐、互相利用。要真诚相待,不要有欺诈、瞒骗。除此之外,要成为知己须有相同的兴趣,这样他们之间才有相同的话题。缺乏相同的兴趣,相处时的话题自然不多,无论如何互相迁就,也会感到枯燥沉闷,这样也就很难成为知己了。
这种心灵上可以相通,精神上可以相依相偎,情感上可以相知相惜的朋友,有可能是同性朋友,也有可能是异性朋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这样的心态,人的一生都是会有知己的。
知己是在理解信任的基础上,互相欣赏,互相鼓励,从精神上和心灵里影响对方的人。知己可以亲密无间,情同手足,也可以忙碌时就暂且忘却,想起来就去寻找交流,无牵无挂地在精神上交往。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算是周瑜的一位知己。赤壁之战时,从火攻战术的印证,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推断,让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不得不仰仗诸葛亮,并视其为自己战略战术上不可多得的知己。但是这个知己是个比自己更厉害的角色,对吴国今后可能不利,周瑜只好两次三番地算计诸葛亮,但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化解。
知己之间的竞争也是合情合理的,互相竞争、互相切磋、互相进步这样的良性循环,更能加深情谊。知己又比其他朋友多了一份肝胆相照,多了一份精神的交流。每个人都希望遇到一生中的知己,哪怕有一个也行。知己之间应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应该彼此了解对方的心意,相互视对方为自己的知己,这样才算是真正的知己。
有关跟孤独说再见的文章
戴维·迈尔斯在其著作《社会心理学》中曾这样写道:“如果抑郁、孤独和社会性焦虑是通过消极体验、消极的思维模式以及自我挫败的行为构成的恶性循环得以维持,那么应该可以通过破坏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来打破循环——通过改变环境,训练个体更加积极的行为模式,转变消极思维。这的确可以做到。一些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人们从抑郁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在治疗结束后,他们拥有了和异性约会的能力。......
2024-02-01
鲁迅先生说,只有打破精神上的枷锁,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人。老师应该启发学生回到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如会思想的芦苇,即使被大风肆虐,也是秋天中的风骨。如果自己与自己不能握手言和,又如何教出精神圆满、情感健全的人呢?鲁迅先生一直在黑暗中呼唤,有时候,呼唤变成梦呓,甚至诅咒。我也曾经怨恨鲁迅先生,他的鬼气渗进我的骨髓,剥夺摇曳心底的微弱希望,让我对这个世界抱以彻底的怀疑和全盘的否定。......
2023-11-30
问一问此时的自己,心里是什么感觉?除了外在的孤独之外,孤独更多的时候还是一种内心的孤独,我们会感觉到自己不被理解、不被重视、不被关心。究其原因,外在的孤独和内心的孤独大都源于人际。......
2023-11-03
《百年孤独》:孤独命运的轮回“在世的最伟大的作家”——马尔克斯20世纪60—70年代,是拉美“文学爆炸”、“文学地震”的时代,即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时代。《百年孤独》释读《百年孤独》被誉为“当代的《堂吉诃德》”。《百年孤独》的“孤独”主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马孔多”是孤独的城堡。《百年孤独》描写的七代人无一例外是孤独者。......
2024-10-20
绝大部分的情形是我们不能给自己合理的评价,自己竖起了白旗,将状况过分夸张成无可挽救,轻易地放弃了挽回败局的一切可能性。通过各种心理测验和调查,依据客观资料所显示出来的性格和我们的自我评价往往不一致。大多数的时候,我们会给自己较实际更低的评价。事实上,隐藏在“准备考试”这个借口背后的真正理由是我们降低了对自己的评价,导致缺乏自信,低估了自己担任班干部的能力。......
2023-11-03
姚女士是一名公务员,在单位颇有业绩的她对儿子寄予厚望,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规划他的人生,儿子也一直是大家公认的乖孩子;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儿子好像变得孤僻了,再也不愿和她包括周围的长辈们说话了。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一个周末,姚女士趁儿子不在家,看了日记,令姚女士意外的是,儿子并没有什么秘密,日记的内容只不过是对学习压力的倾诉以及与好朋友相处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先姑且不论姚女士的教育方法。......
2023-11-19
也许是因为在桑耶寺里感觉到的那份安静的孤独,让我最后下定了决心,来到这里。只有懂得孤独,才能真正学会和自己相处,安静沉稳,从容淡然,享受和利用孤独,在孤独中积蓄能量,最终美丽绽放。既然注定与孤独为伴不如沉默为自己营造一片心安的世界是啊,那些害怕孤独,整日在醉生梦死中寻找存在感的人,必定会淹没于欲望的深海之中。这世上,最孤独的可能就是死亡吧。......
2023-11-25
割舍的力量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寻找自己的“位子”:寻找在婚姻里的位子,在爱情里的位子,在企业组织里的位子,在社会上的位子……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妥协、坚忍、抉择与割舍,如果要在这些不完美当中“经历完美”,唯有自己懂得运用手中能开启它的那把钥匙。......
2024-07-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