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文化艺术竞赛与体育转播的兴起:传媒娱乐史纲

文化艺术竞赛与体育转播的兴起:传媒娱乐史纲

【摘要】:在有了这样一种认识之后,竞赛的文化艺术内容开始让位于竞赛的娱乐表达,中国电视人开始自觉地把此类比赛看成是一种娱乐比赛。后期的“青歌赛”加入了“文化知识”的环节,让歌唱选手们在现场囧态百出,电视观众却看得饶有兴趣。从这时起中国电视体育报道开始由体育新闻的简单报道,演变为体育竞技转播的全程报道。现代体育运动的兴起,是随着大众传播而同时进行的。

欧美电视业有一句戏言:“一切没有意思的东西,只要搬到电视上比赛就变得有意思了”。20 世纪80 年代,中国电视还没出现纯粹的电视娱乐节目的时候,国人关注的热点就是各种竞赛。从知识竞赛开始,业余发明比赛、猜谜比赛、歌唱比赛、相声比赛、小品比赛、节目主持人比赛、服装比赛、群众趣味游戏比赛目不暇接。

1980 年广东电视台举办的“六一有奖知识测验”,1981 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北京中学生智力竞赛”,1984 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1985 年上海电视台举办的“卡西欧杯家庭演唱大奖赛”,1986 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蒲公英五四青年智力竞赛电视公开赛”都是当时影响力很广的比赛。

各路竞赛的初衷和名义是文化展示,但是当比赛呈现到电视上时,观众除欣赏比赛内容外,对比赛的结果更有兴趣,观众对“角斗与幸存”的关注使得电视人发现,他们的节目并不完全是一个文化艺术节目,而更多是一个娱乐节目。

在有了这样一种认识之后,竞赛的文化艺术内容开始让位于竞赛的娱乐表达,中国电视人开始自觉地把此类比赛看成是一种娱乐比赛。从1984 年开始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连续举办了14 届,观众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更多关注点集中于比赛的环节、选手的状态、评委是否公正等非音乐内容。后期的“青歌赛”加入了“文化知识”的环节,让歌唱选手们在现场囧态百出,电视观众却看得饶有兴趣。“青歌赛”在2010 年之后,收视率开始下降,有人认为是音乐作品质量下降,有人认为是音乐选手资源枯竭,更多的人认为是其他同类电视娱乐节目抢了“青歌赛”的风头。这里有一个从电视娱乐角度分析的观点:“青歌赛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现在老百姓的欣赏水平提高了,大家不仅希望看到专业性的比赛节目,还希望看到快乐的表演,如果青歌赛不在趣味性上提高的话,今后的发展还是比较困难的。”

20 世纪60 年代初期,第26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国内掀起了一阵“乒乓热”。当时的比赛,观众可以通过新闻简报和北京电视台的直播了解比赛的相关情况。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体育竞技比赛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角斗与幸存”的魅力和民族自豪感的固有倾向使体育比赛成为国人目光的聚焦点,同时也成为大众传媒,特别是报刊和电视媒体所提供的重要娱乐内容。从这时起中国电视体育报道开始由体育新闻的简单报道,演变为体育竞技转播的全程报道。(www.chuimin.cn)

应该说,体育运动的本质是人类的健身行为,更是人类的游戏。现代体育运动的兴起,是随着大众传播而同时进行的。在20 世纪,除了到现场观看外,欣赏体育竞技的主要渠道是电视,中国电视在20 世纪80 年代的兴起,体育新闻的报道和体育赛事的转播功不可没。

1978 年,中央电视台开办了《体育之窗》栏目,后又开办了日播的《体育新闻》;1981 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中国男子国家足球队冲击世界杯,中国电视开始展示了体育转播的魅力;1985 年,邓小平指示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要让位重大体育转播;1985 年,中央电视台成立体育部,有《体育大世界》《世界体育》《体坛纵横》等栏目,每周播出时间为两小时。

当年的体育新闻没什么时效性,一天把一个礼拜的新闻都给录了也可以。当时的主持人出镜就是报个头报个尾——“观众朋友们晚上好,欢迎您收看体育新闻;谢谢您收看体育新闻,再见”就这么几句话,韩老师都是一天就把这一礼拜的活给干了,他有好几件西装,穿上一件,录一遍,星期一用这条。换一件西装,录一遍,星期二用。办公室里有七件西装。[2]

到了2002 年,全国媒体的体育记者已达到十几万人,仅足球专项报道记者就达到8000 余人。中央电视台体育专业频道(CCTV5)的设立、转播欧洲四大足球联赛、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世界杯足球赛、ATP(网球)世界巡回赛和奥林匹克运动会,推出《篮球公园》《足球之夜》等介绍赛事的高水平体育专题栏目的出现,都表明体育比赛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娱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